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4年03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桃花癫”引热议 谁是风险人群
□本报记者 白华宇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江苏某高校学生因总认为周围的女生都喜欢自己,还跟全校女生表白,被诊断为“钟情妄想”,俗称“桃花癫”。随着全国各地进入仲春时节,“桃花癫”也引起热议,不少网友因为了解不多,加上受“菜花黄,人发狂”等民间传说影响,单纯将其认为是季节性的心理障碍。

       那么,“桃花癫”究竟为何产生?它的发生真的和季节有关系吗?3月25日,记者采访了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急性精神一科副主任余姝,她表示,“桃花癫”往往是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一种外在表现,且不受季节限制,若身边人出现相关的情况,应及时建议或协助他们到医院接受诊断治疗。

     “桃花癫”不受季节限制

       公众应严肃对待

       余姝介绍说,网传的“桃花癫”是一个精神科临床常见的精神病理症状,被称作“钟情妄想”,而不是一个疾病。“患者通常坚信自己受到某一个或多个异性的爱恋,因而采取相应的行为去追求对方,即使遭到严词拒绝,也认为是在考验自己,仍然反复纠缠不止,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记者了解到,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的“钟情妄想”实际上不受季节的限制,随时都有可能发病,“不过,春天也是各种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暴发季节。有一些资料表明,3~4月油菜花开的时候,是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季节。”余姝介绍。

       余姝提醒市民,如果发现身边人出现上述情况,往往提示其背后可能存在精神障碍,需要及时接受干预,不能仅仅将“桃花癫”当成玩笑来看待。不过,市民也要谨慎识别其外在表现,有一些人可能会出现比较极端的异性追求行为,但不代表就一定存在“钟情妄想”:“首先要看是否符合他们平时的性格和生活习惯,其次要看当事人被合理劝导后会不会有所改观或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能需要寻求医疗上的帮助。”

       青壮年是“高发人群”

       注意五个早期症状

       余姝介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都可能出现“钟情妄想”等精神症状。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大多数起病于青壮年,男女患病率大致相等:“目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的确切病因和影响因素还不十分明确,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都起着重要作用。在各种因素中,遗传因素最具影响力且得到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余姝告诉记者,“钟情妄想”是精神分裂症妄想症状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相似的症状还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夸大妄想、非血统妄想等,“我们接触过的夸大妄想患者,有的认为自己的能力、权势、财富、外貌等非同一般,尽管与其实际情况不符,却深信不疑。非血统妄想的患者坚信自己不是亲生父母所生,而是某名门望族或某重要人物的后裔,有的患者因此反复去做亲子鉴定,即使做了多次DNA鉴定也不相信鉴定结果。”

       据了解,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展为典型的精神分裂症之前,往往有一个前驱期,在这个阶段尽管个体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但已经出现性格、情绪、行为、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改变。余姝提醒,常见的前驱期症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尽快寻求专业的医学帮助:

       情绪改变: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等。

       认知功能改变:古怪或异常的观念,生活、学习、工作能力下降。

       感知改变:对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变。

       行为改变:敏感多疑、社会活动退缩、兴趣下降或丧失。

       躯体症状:多种躯体不适感,如头痛、睡眠和食欲改变、乏力等。

       余姝建议,市民可以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方面去做一些预防,尽量避免一些诱发因素,例如避免童年期的创伤,尽量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培养健全的人格,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若发现亲人在精神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要提高警惕,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及时诊断治疗,以免病情加重,延误最佳诊治时机。已确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定要坚持服药,预防病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