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4年03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医院文化建设 不是赶潮流
□高金声

       文化,是一只无形的手——这是我们都认可的一句话。“无形”,意思就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那么,一家医院的文化建设是否优秀,究竟如何衡量?

       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辜鸿铭先生说,“要估价一种文明,我们必须要问的问题是:它能够造就什么样子的人。事实上,一种文明所造就的人的类型,正好显示出该文明的本质和个性,即显示出该文明的灵魂。”

       我想,衡量一家医院也是如此。标语、口号等也许都不是决定性的。真正的医院文化是一种无形的传统、氛围,要看一个普通人走进医院,是否能受到尊重、得到关爱。因此,在医院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在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一根本点上着力。

       何谓素质?简言之,就是德才兼备。为医者,必以“德”为先。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德是从医的基础,只有把才能和医术发挥出来,让患者因恰当的救治减轻了病痛、挽回了生命,才能体现出德的价值。

       我们高兴地看到,目前,医疗界正悄然兴起“争做良医”的风尚。从大医院到基层医院,不少中青年医生纷纷以自媒体、短视频的方式阐释自己对“良医”二字的理解,表达愿意成为“良医”的心愿。由此,我们想到,作为医院管理者,是否也应思考如何为这些有志成为“良医”的年轻人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促使他们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涵养对患者的人文情怀,同时,唤起更多的年轻人确立做“良医”的志向,帮助他们早日成为人民需要的好医生、好护士。

       记得当年,南京鼓楼医院原院长丁义涛在国内较早提出“建设全国最好的人文医院”。我们在一起交流时,谈得最多的话题是,医院开展文化建设,绝不是要赶什么潮流,也不能只是为了让上级满意。只图形式的“建设”不止无益,还会让务实的医务人员反感。

       医学是人学,医疗服务是一项有温度的事业。医院文化要在医院方方面面的工作中体现出来,要融于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全过程,让走进医院的人有好的感受。

       当时,丁义涛院长每年都会亲自为新员工上一堂课——“医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医院的价值观深入年轻医务人员的内心。他说,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文化建设,把百年医院历史中无比珍贵的精神和无形资产,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年轻的医务人员明白,怎样给患者看病,怎样当好一名医生,最终打造员工共同的价值观。

       在某种程度上,一家医院的文化建设是否成功,关键要看院领导能否把培养更多的好医生、好护士放在心上,把对医务人员的价值引领、素质提升作为根本大事抓住不放,让一批批优秀的医务人员成长起来、涌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来医院就医的人感受到医务人员对自己职业的热爱,感受到医院尊重和关爱患者的氛围。 (据《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