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4年03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病房里的“孙悟空”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张茹

       说起孙悟空,大家第一反应想到的是什么?大闹天宫?弼马温?还是星爷的爱你一万年?那我们的血管外科病房里,怎么会有孙悟空出现,这又和我要讲的人文故事有什么关系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这位患者是一位职校老师,50多岁的东北汉子,性情直爽,一看就是那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人,平时大大咧咧从不关心自己的血压,不上班的时候就是一天三顿酒、一包烟的标配。发病那天晚上,他刚和朋友喝完小酒,回家没多久就觉得腰背部痛得厉害,就像啥撕裂了的那种痛,就赶紧来到了我们医院,胸部增强CT一做,原来是个非常典型的B型主动脉夹层。

       现在主动脉夹层这个疾病已经越来越被大众熟知了,这是一个非常凶险的疾病,急症死亡率极高,用“九死一生”形容也不为过,而且从青年到老年,都是它的“狩猎”对象。

       患者入院后,我们去给他治疗时,他总会嘟嘟囔囔说自己是孙悟空。

       初次听他说是孙悟空时我被逗笑了,当时想到的是他需要绝对卧床,不能下床大小便,确实像极了被压在了五指山下的孙大圣?

       又和患者好好聊了一会才知道,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他觉得他像孙悟空是因为每次测量血压,袖带收紧就像是唐僧在念紧箍咒。他说,孙悟空的唐僧只有一个,在这里医务人员每个人都是他的唐僧,不只给这“紧箍咒”设置了自动“念经”的功能,如果哪位“唐僧”过来觉得血压数值有疑问,还会再按一下重新测量,紧箍咒又开始念了。

       啊啊啊……原来是这样啊,我一直自诩的会共情其实是自以为是、自作多情。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我们要认真听病人说话,仔细倾听,沉浸式共情,才能走到病人心里。特别是危重病人,我们可能更关注了病人的病情变化,对他们的心理安慰也比较笼统,其实危重病人心理更脆弱,我们医务人员和患者沟通时不要带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比患者多,就忽视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之前这个大叔一直不怎么配合,依从性差,自从那次聊天后,我又给他讲了很多他想了解的关于高血压和主动脉夹层方面的知识,他一下就态度转变了,后续治疗非常配合,手术后恢复良好,没几天就出院了。

       我们后来还对他进行了回访。我们每个主动脉疾病患者出院都会发一本血压监测本给他们,要求他们回家每天三个时段测量血压后做好记录,这位“大圣”完成得很好,血压也控制良好。

       他这个孙悟空,已经悟道了,我们都很开心,这算是这次人文沟通带来的最大益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