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4年03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们为何如此关注罕见病
□本报记者 冯若冰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今年2月29日是第17个国际罕见病日,主题是“关注罕见、点亮生命之光,弱有所扶、践行人民至上”。

       什么是罕见病?根据《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我国对罕见病的定义是:新生儿发病率小于1/10000、患病率小于1/10000、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不同国家对罕见病的定义各不相同。2018年我国公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2023年我国公布了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截至目前,目录内已包含了207个罕见病种。

       从京东原副总裁蔡磊确诊“渐冻症”后直面顽疾、抗争自救,到近两年医保价格谈判聚焦罕见病药物,再到近期印度童星确诊罕见病10天离世……近几年,罕见病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记者查阅相关数据发现,罕见病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据估计,仅中国的罕见病患者已经超过2000万,还有很多尚未确诊的潜在患者,实际患病人数远不止这个数。

       第17个国际罕见病日来临之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展了国际罕见病日系列活动。针对公众关注的有关罕见病问题,记者采访了华西医院相关专家。

       印度童星确诊皮肌炎离世

       专家:风湿免疫科罕见病致死率并不高

       日前,曾参演电影《摔跤吧!爸爸》的印度童星苏哈妮·巴特纳格尔因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肌炎离世,年仅19岁,从确诊到离世只有10天。起初,苏哈妮的症状并不明显,只是在两个月前,手上出现红点,然后双手开始肿胀,没多久,肿胀就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因为发生感染,病情持续恶化,最终离世。

       皮肌炎真的有如此高的致死率吗?如何早期识别和预防?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风湿免疫科学科主任刘毅说:“皮肌炎分很多种,比较简单的皮肌炎都能治好。像较复杂的抗MDA-5抗体阳性的皮肌炎,累及到肺,就会出现快速进展的间质性肺病,治疗难度大,但也有相对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关键还是在诊断。”刘毅介绍,在风湿免疫科,皮肌炎并不罕见,也有很多患者在经过系统的治疗后获得了良好的预后。“不少皮肌炎患者在早期会到皮肤科、神经科、关节科等就诊,如果病情总是反复,还是建议去风湿科进一步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多能延缓病情进展,获得长久生存期。”

       近年来,不少网友感觉罕见病在临床上变多,刘毅给出了他的答案:“实际上并不是发病率突然暴涨,整体来看,目前罕见病的发病率还比较稳定,不会随着某种情况增多。”由于社会对罕见病的关注度变高,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医生诊疗能力逐渐得到提升,碰到类似情况能诊断出来。此外,现在对于罕见病的宣传比原来做得多,公众对于一些特殊的疾病名称不再陌生,病人就诊的意愿比原来强。

     “风湿科的罕见病都叫多基因罕见病,大多是后天才发生。成年之后发病的,治疗起来并不困难。”刘毅介绍,风湿科所见的罕见病都不是很可怕,发病率相对比较高,有些并不罕见,像抗磷脂综合征、硬皮病、白塞病等都很常见,及时进行药物干预都能和正常人一样。

       后天的罕见病关键在于诊断,记者问到目前关于罕见病诊断方面有何困境或痛点时,刘毅表示,医院的重视程度也十分关键,因为罕见病患者毕竟是少数,所以国内建立罕见病诊治中心的医院较少。他呼吁医院要重视罕见病患者群体,建立罕见病专病门诊,帮助更多患者得到早期诊断。他提醒大家,如果遇到疾病诊断不清楚或治疗效果不佳,特别是出现更多难以解释的症状时,建议及时到所在地医院罕见病门诊就诊。

       女作家“瞎书”因病去世

       专家:部分神经系统罕见病症状“隐匿”

       2月27日,有网友称女作家“瞎书”因病去世,年仅29岁,根据其微博内容,显示她确诊为脊髓空洞症,还有全身性神经元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时,有一些症状可能比较隐匿,如何早期识别是不是罕见病?“比如像手部肌肉的萎缩无力,它既可能是尺神经、正中神经这些周围神经出现了问题,也可能是脊椎压迫脊髓神经等导致的,这些疾病通过处理后大多是可以改善的。但如果通过常规检查和处理,都不能很快地缓解,就需要警惕有没有罕见病的可能性,建议尽早到医院明确具体原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商慧芳说。

       商慧芳表示,罕见病被误诊的案例非常多,因为其发病率很低,有些临床表现跟常见病差不多,有些临床症状则非常复杂,也受医生对罕见病的认识、诊疗能力、经验等方面的限制。比如“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又称为运动神经元病MND),这种疾病临床表现隐匿,病人不知不觉中出现肢体无力、肌肉萎缩,如胳膊出现无力会导致穿套头毛衣时费力,又或者足部肌肉无力容易绊倒、摔跤等,可能会误诊为颈椎病、腰椎病等。很多病人初次就诊到最终确诊可能长达近一年。建议一旦出现这种不能很快明确诊断的症状,到大医院专科医生处进一步确诊。

       商慧芳在接诊过程中发现,发病率比较高的神经系统罕见病,包括“渐冻症”、早发型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些偏良性的罕见病患者,比如“平山病”(青少年良性单肢萎缩症)患者。“一旦孩子患此病,很多医院会诊断为运动神经病,家属非常恐慌,实际上‘平山病’跟先天发育有关系,会造成脊髓受到椎体压迫导致缺血受压引起神经细胞的死亡,一般来说只影响上肢,下肢不受累。如果能早发现,让其尽可能避免脊髓频繁受压,萎缩无力也可能只维持在一侧上肢,不会发展到另外一侧。”

       在商慧芳看来,罕见病虽然罕见,但种类多,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一些罕见病有非常好的治疗方法。比如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发病率非常低,但病人只要应用非常小剂量的左旋多巴,临床症状就可以得到完全缓解。但如果没有确诊,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肢体活动障碍,有的人甚至不能行走,需要长期卧床。

       罕见病诊疗面临一系列困难

       专家:给予患者群体更多鼓励和支持

       商慧芳表示,目前,罕见病诊疗仍面临一系列困难——“一是罕见病诊疗能力仍然不足,医生需要有丰富的诊疗经验才能做到早诊早治。培养医生具备诊断罕见病的能力,就要做好继续教育培训。华西医院在这方面给研究生也开设了罕见病选修课程,组织本科生课余时间到临床观摩罕见病门诊。二是罕见病治疗上,仍需要临床医生和科学家紧密配合,投入更多的研究精力,找到真正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的药物。三是药物研发过程中投入成本高,即使解决了无药可用的问题,但让病人能用得起药也是挑战。虽然有了很多措施,但远远不够,还需要继续探索新模式解决这些困难。”

       据了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罕见病中心自成立以来,诊断量排名靠前的罕见病依次为: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视网膜色素变性、多发性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视神经脊髓炎,但确诊总人数不超过7200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部主任万智介绍,该院现有多学科联合门诊(MDT)团队90个,已覆盖国家公布的《罕见病目录》中的50余种罕见病,罕见病患者可通过线上线下申请绿色通道就诊。

       商慧芳呼吁,给罕见病患者群体更多鼓励和支持,医生要尽量把疾病给患者讲清楚,告诉患者如何科学正确地面对疾病,规范化治疗;政府和企业、福利机构要有更多投入,加大研究力度,为罕见病患者提供更多支撑和保障;社会大众也应该给予罕见病患者更多的关心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