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1年06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被街坊邻居公认为好人的“热血汉子”
本报记者 侯文瑾

    2002年12月29日,王训华第一次参加了无偿献血,与无偿献血结下不解之缘的起因,他已经记不起来了。能坚持献血19年,不由得让人感叹一句,“这是个好人。”王训华是好人这件事,也不单单是因为献血,他的乐于助人,早已经通过了单位同事和街坊邻居的“盖章认证”。

 

热血汉子常做好事

 


    王训华是攀钢传媒中心的工作人员,负责攀钢集团微信编辑、网络舆情监控,还承担摄影采访任务。在没有新媒体之前,王训华在单位专门负责电器维护、音响调试等工作,因为技术娴熟,他被调入质量技术科。业余时间他自学电脑知识,单位里谁的电脑出毛病了,要喊一声“华哥”,他总能三下五除二解决问题。做上了新媒体工作,他又自学摄影、图片编辑等。有次攀钢日报社的记者图库由于误操作被删除了,数万张珍贵的资料图片刹那间“消失”了,大家急得直跺脚。王训华得知消息,立刻赶过去,俯下身子研究摆弄,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硬盘数据终于成功恢复,所有人长舒一口气。因为兢兢业业、踏实肯干的工作表现,王训华从参加工作以来,就获得了“先进生产工作者”“安全工作先进个人”等各种荣誉称号。


    王训华经常利用周末时间,为小区居民修理电器等。攀枝花的夏天,炎热又漫长,小区居民家里的电风扇坏了,请王训华帮忙修理,他总是二话不说背上自己的工具包就赶过去,往往一忙活就是几个小时,等修好了这家的电风扇,满头大汗的他没来得及歇息一下,又赶往下一家了。王训华帮助邻居和他人,从不收取任何报酬,邻居们都叫这个热心肠的汉子“华华”。

 


只道献血是举手之劳

 


    有一次,王训华在自己献血的过程中,亲眼目睹血站工作人员紧急调度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的整个过程和场景。“当时情况十万火急,那位‘熊猫血’捐献者从很远的地方,满头大汗地赶过来,多的话也没说,挽起袖子就献血……”王训华说起自己对于献血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件事,他说是那位献血者的形象鞭策了自己,促使自己一直坚持献血。


    在2002年第一次尝试献血200毫升后,王训华坚持每年2次,每次捐献300毫升全血,第6次后又升级为每次捐献400毫升全血。2016年,他开始捐献机采血小板,至今5年过去,捐献机采血小板次数达到28次。他不仅自己献血,更是无偿献血的义务宣传者。很多人担心献血对身体不好,王训华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大家,为了能坚持献血,他一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得现在的身体比刚开始献血时还要好。“献血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却能挽救别人的生命,希望大家不要等待,早日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我不知道是谁用了我献出的血液,我也不想知道,只要我献的血液能挽救别人不可重来的生命就够了。”这些都是王训华常挂在嘴边的话语。虽然多年的献血经历使王训华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他收获更多的是无私的快乐,是奉献的快乐。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很多同事、朋友也加入到献血队伍中,攀钢集团参与献血的人也越来越多。由于经常听到王训华又去献血了,同事们都开玩笑地把他叫作“血牛”。


   “华华”“华哥”“血牛”,这些亲切的称呼在今年9月又得到了官方认证。王训华被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评为“四川好人”,他用一腔热血诠释着博爱情怀,用正能量不断影响和感染着周围的同事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