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1年06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医学院老师言传身教坚持献血
本报记者 侯文瑾

作为一名医学院的老师,黄英深深地知道献血的重要性,她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爱心,也认为言传身教才是比较好的教育方式。2021年6月11日,黄英荣获“四川省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从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黄英无偿献血已超200次,电脑记录在册的已达203次,累计捐献全血量164800ml(按1单位血小板相当于800ml全血计算),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她给予陌生人最大的善意。

 

 


从献全血到成分血
每一次都是由心而发之举

 


“上大学的时候(20世纪80年代),献血的人特别少,当时得知学校有一位外籍教师,时不时要去献血,当时就想,一位外国友人都愿意捐献自己的血帮助我们,那我们是不是更要身体力行地做些什么。”这位外籍教师的献血之举,也在黄英的心中悄悄埋下了种子。20世纪90年代末,刚调职进入华西医科大学(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的黄英开始对献血有了特别的认识,一次献血车进校园的偶然机会,黄英第一次献出了200ml的全血。


    后来,黄英成为了定期捐献全血的人员之一,“最开始我都是定期献全血(每半年一次),直到2012年才有了捐献血小板的想法。”黄英的父亲患上重病后,反复住院,因控制病情需要,前前后后输了近3000ml的血液制品,其中也包括血小板。“爸爸住院期间用了那么多血!”也正是通过父亲这么大量的用血,黄英才感到自己若只是捐献全血是远远不够的。


    一次,去成都市血液中心捐献全血的时候,黄英了解到目前的献血方式除了捐献全血外,还可以捐献血小板。血液中心工作人员为其介绍了捐献血小板的相关事宜,此后,她又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捐献血小板是非常安全的。通过和几名血小板捐献者的聊天,黄英打消了顾虑,抱着尝试的心态第一次捐献了血小板。到14天间隔期满后,黄英又再一次去献血小板。通过几次捐献血小板的尝试后,黄英感觉捐献血小板对身体并没什么影响。按照《献血法》规定,捐献全血间隔期是半年,每次最多只能捐献400ml,而血小板每隔14天可以捐献一次,每次最高可捐献2个单位(U)。考虑到捐献血小板的周期要比捐献全血短很多,而且能够帮助到更多患者,于是捐献血小板的习惯黄英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教学时有正能量
处罚时也有温度

 


黄英任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教学多年,每当为学生讲授病理生理学“休克”章节时,黄英都会适时补充无偿献血内容,给学生宣传无偿献血的重要性。与学生分享自己献血的经历,与学生互动,“咱们班有多少人有献血证啊?”黄英始终认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三尺讲台上除了要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外,也非常有必要传播正能量。黄英深信,对于大学生而言,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力远远大于单纯的理论说教。


    在黄英传递的正能量里,还远不止于此。有一次,有几名学生无故迟到或旷课。在黄英看来,扣分、写检讨或者严厉的批评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何“惩罚”这几名学生?黄英便想出办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做公益,不论大小,只要自己认为是对大环境有益的就行,完成后拍摄图片证明事情完成,并得到她的认可,迟到或者旷课的事就不予追究。有学生联合起来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买了午餐券;有学生将校园乱放或倒地的共享单车码放整齐;还有学生则主动去献了血,还将献血证拍下来,发给黄英。在黄英的影响下,这些年陆陆续续有学生加入到了无偿献血队伍中。

 


健康的生活方式
是献血带来的益处

 


“妈妈一开始知道我要去献血的时候挺担心,老一辈的看法是,人家都说献一滴血,要吃一只老母鸡,你还一下献那么多!”这不仅是黄英妈妈对献血的看法,也是很多人对献血存在的误解。“你看我献了几次,身体好好的,该干吗干吗,每次体检都很正常。你看我坚持了这么久,也没什么问题。”在黄英的坚持和证明下,献血这件事在妈妈眼中也从默许到支持,有时候得知黄英献血回来,还会做一桌子的好菜。黄英的丈夫是华西医院的医生,在黄英的带动下,他也成为了无偿献血者。


    黄英坚持献血小板还有一个让她说服自己的理由,“献血能帮助我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影响健康排位第一的是饮食习惯,当然这里面也包括现代人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熬夜、不爱锻炼身体、饮食习惯不健康等。在血液中心,黄英也经常遇到一些满怀激情和爱心的献血者,他们好不容易抽出时间、鼓起勇气来了,但由于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过不了体检关。黄英介绍:“献血小板对身体的要求非常严格,某一个指标高了或者低了都不能成功捐献。导致体检指标不合格的原因,无非是这几天熬夜了,昨天出去和朋友聚餐吃太油了、喝酒了……”黄英正是用这样的方式——通过无偿献血挽救他人生命的同时,也使自己养成了饮食有节,有适量运动的生活习惯,收获了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