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4年02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病人助我敲开双心医学大门
□耿庆山

       如果从进入医学院读书开始算起,我踏入医学领域已38年了。这些年里,我有幸见证了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迭代更新,也不停地紧跟着医学进步的“潮流”更新自己的知识。我认为,书本、文献的理论固然重要,而在真正的临床实践中,病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无论从临床、管理还是职业操守来讲,他们都教会我太多。

       20多年前,我是名年轻的心内科医生,在急诊轮班。我遇到了这样一位病人:女性,25岁,急诊入院,主诉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她说自己“快死了”,要我们快点救她。与她一起来的母亲说,很担心孩子患了心脏病,非常着急。而检查结果提示,这位病人并没有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只有轻微心动过速。约半小时后,她的症状缓解了。

       作为首诊医生,根据检查结果,我建议她回家休息。她满眼恐惧地对我说:“我觉得我快死了,您别让我离开医院,救我。”我简单地安慰了她几句,并建议她日后可完善体检,查一下甲功等,之后再次告诉她可以回家了,她和母亲才将信将疑地离开。

       这一个月里,她一共来了医院四次,都是同样的情况:常规检查未发现问题,症状也自行缓解。她告诉我,她做了全面的体检也没查出问题。

       后来有一天,我又一次接诊这位病人。这一次,她对我说:“医生,我有时候突然特别紧张和害怕,同时心脏很难受,好了后,我还很担心再次发生,结果真的就又发生了,我的心脏真的不舒服,求您帮帮我。”那天病人不多,她向我详细叙述了症状发生前后的感受,以及早年的经历。我觉得这似乎与精神心理问题相关,查阅了很多文献后,建议她去精神科就诊。后来几经辗转,她被诊断为焦虑症,经过专科治疗,情况明显好转。

       可以说,正是这位病人帮我敲开了双心医学的大门。

       在那个年代,我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还很有限,特别是非精神专科医生。事实上,即使现在,很多非精神专科医生也很难辨别病人的精神心理问题。而从上面那位病人以及后来很多类似因精神疾病的躯体化表现来就诊的病人身上,我认识到了识别精神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后来,在胡大一教授等专家的倡导下,我们做了很多事情,举办双心论坛、协助多家医院创办双心门诊等,并将双心医学延伸到心身医学,成立广东省医学会行为与心身医学分会、编写《非精神科医生心身疾病诊疗培训教程》等。

       今后,我们还打算将社会工作者、营养师、康复师、志愿者等都纳入治疗、康复团队中,关注全人健康,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医务人员了解和践行这些医学理念。(据《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