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4版(2024年01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浅谈自体输血的应用
□姜衡春

       临床输血方式包括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自体输血因其相对异体输血更加安全,也更加有效,且不良反应更小,已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的一种临床常规治疗技术。近年来,我国自体输血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推广和应用。

       自体输血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在适当的时候回输给患者本人的一种输血方式。对符合特定条件的患者,自体输血是最安全的输血方式之一,可以避免因输注异体供者血液引起的输血传播疾病及其他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根据采集血液及处理方式不同,自体输血可分为储存式、回收式和稀释式三种类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临床情况。

       储存式自体输血(PAT)

       储存式自体输血是指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血液或血液成分采集并储存,以备手术过程中或术后的需要,达到输血治疗的目的。常用于择期手术的患者,以及稀有血型患者,特别是稀有血型并可能行剖宫产的孕妇。

       多提前3天或数周或10天开始分阶段采集患者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进行保存,当患者实施择期手术、术后或将来需要输血时,再回输这些已保存的自身血液或血液成分。通常由输血科医生与临床医生共同制订方案,由医院输血科组织采集和保存血液或血液成分,由临床医生决定回输时机。适用于一般情况较好、外周血象及造血机能正常、符合血液采集条件和将来可能需要输血的患者。常用于符合采血条件的择期手术患者,根据术中累计失血量和可能需要的输血量,进行自体备血。进行自体输血的患者,一般要求采血前Hb浓度:男性>120g/L,女性>110g/L,血细胞比容>0.33;特殊情况下可适当调整以上参考指标。储存式自体输血,也适用于有特殊需要的“健康者”,如稀有血型的“健康者”,在身体健康时采集自身红细胞长期冰冻保存,在将来需要时输注已保存的自身红细胞,但血液的保存费用较高。每次采血不超过500ml(或自身血容量的10 ),大多数情况下每次采血300~400ml,两次采血间隔不少于3天。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及有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不能采集自身血液。对冠心病、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脑血管疾病及重症患者慎用。

       稀释式自体输血(HAT)

       稀释式自体输血(HAT),即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一般在麻醉后、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开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身血液在室温下保存备用,同时输入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保持适度稀释,降低血细胞比容,使手术出血时血液的有形成分丢失减少。然后根据术中失血及患者情况将自身血回输给患者。

       要求患者身体状况比较好,血红蛋白110g/L(血细胞比容>0.33),估计术中有大量失血可以考虑进行HAT;手术需要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灌流时,也可以采用;血液稀释程度,一般使血细胞比容不低于0.25;术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血细胞比容等变化,必要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血红蛋白<100g/L,低蛋白血症,输血机能障碍,静脉输液通路不畅及不具备监护条件的,不宜进行血液稀释。

       回收式自体输血(SBA)

       回收式自体输血是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或其他情况下出血的血液进行收集、过滤和处理,回输给患者自体,多由医院麻醉科组织实施。主要适用于某些突然大出血情况,如宫外孕、脾破裂腹腔内出血;整形外科、心外科、妇产科等无菌术野内术中较大量的出血也可进行回收。

       实施回收式自体输血的前提条件是,患者出血的自身血液中红细胞基本正常、没有被严重破坏,回收后可重新利用。如果血液已经被胃肠液、胆汁、羊水、感染源、癌细胞等污染,则不能回收输注。通过回输经严格处理的自身出血的血液,可及时将患者丢失的形态功能正常的红细胞回输给患者本人,改善贫血和组织供氧,避免输异体供者血液发生传播输血性疾病及其他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出血量小,没有输注红细胞的指征,即使符合开展回收式自体输血条件也没有必要实施。患者术后可以通过其他支持治疗和自身的造血机能代偿,逐步恢复。尽管回收式自体输血无菌操作、过滤洗涤要求十分严格,但也可能存在被污染、过滤不彻底而引起感染、微栓塞等不良反应。

 (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输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