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4年01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省人大代表胥艳:
建立“家校社” 公共服务机构

       学生身心健康,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助力。就如何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话题,省人大代表、绵阳市富乐实验中学校长胥艳,省政协委员、民建电子科技大学支部副主委吴应鸿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胥艳说,在教育一线工作过程中,她发现学校、家长、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沟通不畅,容易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割裂。而且目前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存在“家校关系强,家社关系弱,校社关系薄”的普遍情况,也带来了“重分工、轻合作”、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可能不科学等现象。

       为此,胥艳建议,希望由政府驱动,妇联与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提供人、财、物及场地保障,在社区试点建立“家校社”公共服务机构。社区机构通过整合资源,提供家庭教育志愿服务、心理健康指导、留守儿童关爱、特殊亲子关系调解等系列服务,发挥制度、文化和资源保障优势,打通信息链接,设立动态台账,构建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司法“五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进而推进好家风、好民风和好社风的建设,全方位地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