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医改推动药品耗材价格下降,极大解决了老百姓看病贵问题,与此同时,三明对大病特困患者实行第三次精准补助,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三明市城乡居民医保患者住院次均费用虽由改革前2011年4082元增加到2020年5810元,但个人负担从2011年的2194元减少到2020年1712元。医生劳务价值的提升,也使得更多资源、精力用在了对患者的诊疗上。老百姓少花钱,也能看得了病。
看病费用降下来,便捷度也要提上去。三明推动医疗资源从“往上聚”向“往下沉”转变,努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了病。
人才下沉。建立医师定期驻乡驻村制度,从乡镇卫生院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入手,打通编内外人员使用界限,实行同工同酬。2019年全市乡镇卫生院院长年平均收入达16.74万元,一些县级医院骨干已愿意到乡镇卫生院担任院长。
病种下沉。实行病种工分浮动制,下派医生一般诊疗费按下级机构标准收,差额部分由医保基金全额补足。例如疝修补手术,在县级总医院大致花费4794元,其中统筹基金支付3413元、个人负担1381元,在乡镇卫生院大致花费则为2702元,其中统筹基金支付1998元、个人负担704元。
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建成一体化村卫生所1190个,其中开通医保报销端口的有620个,方便百姓在家门口就医。城市社区则设置卫生服务站,承担社区家庭签约、社区巡回医疗和护理保健服务等。对已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给予免费提供39种限定的基本药物。
算好群众健康账,更要以健康为中心,让老百姓尽可能少生病。
三明市统筹推进居民健康促进行动、“全民健康四级共保”工程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增加健康服务供给,建立基层中医服务区,中西合璧为群众提供卫生与健康服务,促进医疗行为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三明医改已迈入了“以健康为中心”的3.0时代。
政治账:以人民为中心
经济账、健康账,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账。
医改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三明医改取得的成果,正是因为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比如,在医改中,三明把体现价值医保、价值医药、价值医疗的指标作为绩效评价核心指标,将人均期望寿命、居民健康素养、重大疾病筛查结果、重点慢性病住院率、重大疾病发病率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体现了真正为老百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的理念。
2016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1次会议听取三明医改经验,2019年11月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印发通知,总结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福建调研中进一步强调,“十四五”期间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医疗资源,优化区域城乡布局,做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