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4年01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共情 治愈患者也治愈我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张超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当你浑浑噩噩,看不见前进的方向、努力的目标,就会开始变得沉默。此时你就像失去了生命力一样,你周围的一切也都仿佛变得暗淡无光,就像大自然失去了它生机勃勃的景色,千千万万的生命也失去了灵性,你更感受不到大地孕育生命那蓬勃的力量,每个小小的生命律动也失去了活力。然而此刻当你认识了苏轼,你就会发现他就像黑暗生命里的一道光,在你心中点燃希望,给你平凡的生活洒满充满力量的光芒。遥远的宋朝似乎触手可及,他就像你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带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带你走进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境界。用他那纯洁真诚热情的心灵温暖你的世界,给你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生命力。

       A

       带着对苏东坡的喜爱,我读完了《苏东坡传》。发现这是一个才子为另一个才子所现作的传记。苏东坡是林语堂的偶像,是林语堂的隔代知音,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欣赏、仰慕,最终凝结成了这部传记名著。论中国人对苏东坡的喜爱程度,林语堂凝练得最为精准:“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令人亲切敬佩的微笑。”

     《苏东坡传》一书以苏东坡成长轨迹为线索,分为童年、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四卷,仿若林语堂穿越了时空,隐身于苏东坡身侧,记录着他的言行起居、喜怒哀乐而成文。林语堂旅居海外之时,身边相伴的是有关苏东坡及其所著的珍本古籍,一天天的精神交流,一次次的心灵对话,经典传记顺理成章一气呵成。苏东坡旷达、豪迈、洒脱,在林语堂的笔调之下也是轻快的,即便是苏东坡跌至仕途低谷,传记的笔触也不曾灰暗。

       B

       苏东坡天赋才气,称最大的快乐就是写作之时。林语堂也道,杰作之所以成为杰作,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自肺腑的“真纯”,还在于文学所给予读者的快乐至上。能使读者快乐,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苏东坡创作时自得其乐,其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也带给我们太多的愉悦和欢乐。苏东坡处世旷达,诚如他对子由所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简朴中透露出苏东坡豁达的人生态度。苏东坡情深义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近千年的我们读来依旧凄美动人。感同身受。苏东坡对弟弟子由的深情也非比寻常,苏东坡写出了那首公认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从初入仕途与苏辙畅谈人生感悟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余音袅袅。到岭南流放,“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困苦的生活中总能找到生活的光亮,就像一个有血有肉,我们身边的故友一样,虽历经近千年,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世俗偏见而改变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C

       2008年到医院工作的我,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名护理人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肿瘤科度过的,接触的都是癌症患者,他们面临的是真真切切的绝症带来的折磨:从最初确诊时的怀疑、无助,到不得不接受噩耗的现实,以及未来面对的手术、放疗、化疗。病床上患者的心理防线一步步被击垮,以前所有的荣光都成了幻影,此时只能接受疾病带给你的孤独和折磨,无论以前多么意气风发,抑或是如何能力挽狂澜,此时仿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一提。罹患癌症的患者面对的终将是死亡的考验,而我多年面对真切的死亡一度觉得工作压抑,不能自拔,我能感同身受地体会为了寻找更好的治疗手段四处求医的苦楚,也能了解反复检查带给他们一次次的痛苦,更能理解化疗和放疗各种副作用带给他们的恐惧之下,还不得不坚持治疗的无奈,这一切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线生的希望。看到他们紧张地等待检验结果,好的结果所带来的暂时喘息,反之所带来的绝望,这些都能深刻体会。

       而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所要面对的繁重日常工作,零差错地完成更让我觉得时刻神经紧绷,如何调节工作与生活也成了一个难题。直到读到苏东坡,他豁达的人生态度感染了我,让我开始意识到要把正能量传递给罹患癌症的患者,让他们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受真诚的心理照护,以娴熟的技术减轻他们的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治愈。所以我改变了方法,用真诚的微笑去感化他们,用豁达的同理心去支持他们的决定,让他们在看似冰冷的病房感受片刻的温暖。当看到他们回复以真诚的笑意,我也可以享受片刻的温暖。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曾写过一首玄武湖赏樱花的诗:“玄武湖畔春来闹,满园芳华俏争春。樱花丛中樱花落,莫负春光莫负卿。”无心之举在不经意间让一位身为书法家的患者家属将此诗题为墨宝,这就是读书共情的力量,在心灵上治愈了患者,也治愈了我,更让家属在强大的压力下得到短暂的休憩。

       这就是读书带给我的帮助,带给我的收获,人生有工作也有生活;在文学作品的滋养下,走出迷茫,走过彷徨,成就最好的自己。(据中国医院协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