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3年12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听神经瘤 并非发现了就得切除
□钟财芬

       听神经瘤,病理学上属于神经鞘瘤,因绝大多数发生于内听道前庭神经,故又名前庭神经鞘瘤。据统计,在颅内肿瘤中,听神经瘤约占6 ~9 ,属于内听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很多患者是因为听力不好就诊后发现了该肿瘤,才有了‘听神经瘤’的俗称,实际上只有极少数发生于听神经。”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冯国栋介绍,内听道有4根神经走行,分别是面神经、耳蜗神经、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神经,听神经瘤多来自前庭上神经,其次为前庭下神经。从接诊情况来看,听神经瘤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并无明显高发人群。此前研究发现,环境暴露,如儿童期长时间接触电离辐射,可能会增加听神经瘤发生风险。“但大型病例对照研究并未证实这些结论,目前听神经瘤的病因并不确切。”冯国栋表示,理论上,多数肿瘤为遗传、环境因素共同导致,所以不排除听神经瘤有遗传风险。

       听神经瘤的临床症状可轻可重,主要与肿瘤的起始部位、生长速度、大小、周围神经分布等因素相关。冯国栋介绍,听神经瘤最常见的表现是单侧听力下降,在缓慢生长的过程中可能压迫耳蜗神经,引发耳鸣;如果继续生长,可进一步压迫面神经,导致面部麻木甚至面瘫。同时,因超过90 的听神经瘤发生于单侧前庭神经,两侧神经处于不平衡状态,患者可能并发头晕症状。若早期未有效控制,听神经瘤增大到一定程度,压迫小脑及脑干,引发脑积水,可危及生命。

       临床上,磁共振是诊断听神经瘤的金标准。“当患者表现出单侧听力下降、长期耳鸣无法缓解等明显症状时,一般会建议其做核磁共振检查以排查听神经瘤风险。”不过,冯国栋提醒,由于听神经瘤的症状及症状出现的时间与肿瘤大小并非绝对对应,部分患者可能一经确诊,肿瘤就已大到足够压迫脑干。

       听神经瘤治愈率高、并发症少,虽然持续生长可能触发高危情况,但并非一经发现就要切除。冯国栋解释,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听神经瘤可能长时间内不再增大,研究显示,2.6~7.3年随访期间仅有22 ~48 患者的听神经瘤明显长大;二是听神经瘤长在狭窄的内听道中,位置特殊,早期术后的神经保留率、听力保留率均不高,一旦手术累及周围神经、血管,患者可能面临听力损失甚至面瘫等严重后果,生活质量将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如果听神经瘤患者的听力完好且肿瘤很小,建议先观察。”冯国栋同时说道,听神经瘤长大意味着手术风险加大,因此患者必须密切监测,至少一年做一次磁共振检查,一旦发现有长大迹象即需考虑治疗。

       听神经瘤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一般通过手术切除或伽马刀消除(通过伽马射线定向照射靶区摧毁病灶)。冯国栋表示,手术是首选方式,既可完全切除,复发可能性又低。伽马刀同样被证实能有效控制听神经瘤,但伽马刀一旦控制不住,可造成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再实施手术就更难保护患者的听力和面部运动能力。

       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水平不断提升,听神经瘤的手术死亡率已降至不到0.1 ,术后发生面瘫的概率降低至20 ,但听力保留情况仍不如人意,无论是手术还是伽马刀,长期观察后均发现患者最终可能难以避免听力的永久性损失。冯国栋最后表示,去除肿瘤(手术或者非手术方式),保“面”保“听”,是未来听神经瘤治疗的努力方向。 (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