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3年12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一个“国字号”学科的奋进之路
□本报记者 侯文瑾

       1993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式挂牌“三甲”,成为成都市级医院中第一所三级甲等医院;1998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跨入“全国百佳医院”行列……也是在这一时期,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独立成科,开始书写一部属于自己的奋斗发展史。

       从无到有

       独立成科,学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创建后已历经20余年风雨。20世纪90年代,为了顺应医院创建“三甲”的发展需要,呼吸内科从大内科中正式划分出来,独立成科,在首任主任高蜀生的带领下,呼吸内科从简单的50张病床开启了创业之路。

       呼吸内科早在1996年就认识到呼吸重症治疗的紧迫性。当时,该科在市级医院中较早地建设起了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最初只有5张病床收治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尽管床位数量有限,但这也算是一间配置完备、符合RICU规范的病房。

       在创建之初,该科室还同时开展纤支镜诊断。虽然当时只有两根纤支镜,设备简单,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能够拥有一个独立的纤支镜室已经处于全市领先地位。科室还配备了肺功能仪,设立门诊肺功能室,这一检查手段的开展也走在全市前列。

       随着呼吸病区的不断扩大,2002年,呼吸内科增设呼吸二病区。随着老年呼吸疾病日益受重视,群众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呼吸系统慢性疾病的规范治疗和管理也有了更高的意识,病员数量逐渐增多。因此,2009年,呼吸病区再次扩建,成立呼吸三病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呼吸内科成功救治了大量患者。

       2010年,呼吸内科病区被原卫生部评为优质护理示范考核先进病房,呼吸内科成为成都市医学重点学科。2012年,该科室又被评定为四川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医疗服务和学科建设方面,呼吸内科不断取得卓越成绩。

       从有到优

       力创重点,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经过全科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呼吸内科从仅有50张床位的医疗组发展到现在的4个病区200余张床,已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临床科室。

       2013年,在科室通过四川省重点学科评审后,学科发展开始朝多个方向发力,综合实力也一步一个台阶地稳步提升。

       2015年科室成为省级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6年挂牌成都市呼吸内科质控中心。2018年,与钟南山院士团队展开深度合作,经成都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了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和钟南山院士创新工作站,致力于开展与呼吸健康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并承担全市呼吸疾病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同年,全院首例肺血管介入手术顺利开展,标志着科室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2019年,成为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和国家老年医学临床研究分中心,覆盖四川省内29家网络成员单位,形成“国家临床中心—分中心—网络单位”三级临床医学研究网络,能够围绕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治进行综合系统研究。

       2020年,呼吸内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这是学科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新时代对医疗健康的需求。站在新的起点上,科室更加注重在疑难与危重症方面的救治和核心技术的提升,作为市级公立医院的排头兵,科室成为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呼吸系统远程医学联盟中心,并顺利通过国家GCP基地备案,成为成都市高水平重点专科。

       2021年,借助专病数据库平台,呼吸疑难罕见病诊疗中心于当年12月挂牌成立,同期成立院内呼吸疑难罕见病多学科诊疗团队和北京协和医院-成都三医院远程会诊中心。中心以间质性肺疾病诊疗为特色,辐射到其他呼吸疑难罕见病领域,包括疑难感染、肺癌等,是目前西部高水平呼吸疑难罕见病院级诊疗中心之一。2022年,科室成功申报为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院士工作站再被评为四川省院士工作站。2023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PCCM(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优秀建设单位……目前,科室可常规开展肺恶性肿瘤微波消融治疗术、肺肿瘤氩氦刀消融术、硬质镜下硅酮支架植入术、冷冻、氩气刀、激光肿瘤消融,气道超声等各类等高水平技术。在4D呼吸介入平台建设中,已经能实现支气管动脉造影+栓塞术、肺癌的局部灌注化疗+栓塞术、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局部溶栓+碎栓术、肺动脉造影术、右心导管检查术等多种杂交介入的先进诊疗技术。

       这些成绩离不开每一位创业人的奋斗,同时也造就了科室发展的黄金十年。随着科室成功晋升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在做好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性疾病诊疗的同时,如何引领成都呼吸道疾病的治疗与防控朝着更高的台阶迈进,成为学科发展更高的目标。因此,科室主任李国平重新锚定发展的重点方向,开始围绕疑难病、罕见病的精准治疗展开建设,这也是作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高质量发展的主线。

       从优到强

       实现转型,为更多人的健康做科研

       近年来,为达到对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室已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科研和教学等各个方面都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立足几大突破方向,科研转化至临床的能力实现大幅提升。

       2018年,依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综合实力成立了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学科,同时将目光聚焦到病原微生物上,李国平开始着手对病原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学研究,通过基因测序的方式,快速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精准查找出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历经发展,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2021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中,该院变态反应学科位列全国第83位、全省第3位,成为区域内的优势亚专业。为实现过敏疾病诊治的精准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过敏与精准医学实验室投用,并于2021年获批为成都市医学重点实验室。拥有分子免疫学研究平台、多组学分析研究平台、呼吸疾病生物样本库等,同时配备了大量高科技科研设备。

       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陈鹏在理塘县人民医院进行帮扶工作以来,深入研究了高原地区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的诊治困难问题。在医院和科室的大力支持下,今年10月,高原睡眠呼吸障碍研究中心在理塘县人民医院正式挂牌,同时挂牌高原呼吸疾病救治中心。该中心为甘孜州首个睡眠医学相关的研究组织,也是全国首个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睡眠研究中心。

       类似的科研成果,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还有很多:建立基础研究实验室,将体外循环细胞检测、单细胞测序、现场细胞学检测等技术运用于早期肺癌和肺间质性疾病的诊断及分子分型;建成慢阻肺大数据平台和呼吸系统精准医学研究平台,推动基础研究成果临床转化……栉风沐雨,砥砺前行,20余年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以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成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形成高效率的科研体制为创业初心,坚守医者使命,实现发展转型。未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将继续追求临床和科研 “双一流”的目标,续写守护人民群众呼吸健康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