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3年12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提供双语服务 让彝族患者看病不再难
□王文静 本报记者 牟津雨

       由于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患者不少是彝族患者。该在哪里挂号?见到医生该如何表达清楚病情?这些都成了不少彝族患者面临的难题。医护人员也极易因为语言不通而遇到难以了解患者病史、患者难以听懂医嘱等困难。

       如何破局?今年10月初,一支彝汉双语服务队伍出现在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里,为彝族患者提供就医翻译服务。此外,医院成立彝汉双语健康教育培训小组,利用音译教学、情景演练等形式,为医务人员讲授常见彝语会话、入院介绍等内容,精心培养彝汉双语医护人员,切实解决语言交流不畅的问题。

       一医院瓦吉瓦 医生护士卡莎莎

       52岁的甲甲莫是来自越西县申果庄的一名彝族妇女,10月25日,她因股骨骨折到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就医。去医院前,她却一直忐忑不安,“我不会说汉语,医生护士万一不理我怎么办?”

       没想到,住院当天,一切担心都烟消云散了。就医全程都有医生护士用彝语和她交流。“以前去其他医院看病,就因为不会汉语不理解医生的意思,跑了不少冤枉路。现在一医院可以提供彝语服务,一医院瓦吉瓦(好得很),医生护士卡莎莎(谢谢)!”甲甲莫高兴地说。

       据该院骨外科负责人介绍,科室为积极推行“彝语”服务,组建了“彝语”服务队。会说彝语的医务人员手臂上都佩戴有“我会说彝族话”服务标识。此举解决了彝族患者及家属在就医时因语言不通、沟通不顺带来的困难,在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同时也拉近了医患间的距离。

       严格双语培训 急患者之所需

       为了了解彝汉双语培训班学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彝汉双语更好地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护理部会定期对学员进行考核。

       近日,第一届第二期综合考评举行,此次考核采用情景演练的方式,模拟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全程宣教。通过“集中培训+录制课件上传大医精诚学员自学+微信群解答+临床应用督导”,学员们准备充分,发挥出色。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彝汉双语服务提升的不仅是患者的就医体验,更是体现了患之所需,医之所向,患之所呼,医之所应。

       此外,除了在就医过程中提供彝汉双语服务,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还在日常推出彝语版的科普视频,用彝语讲解脑卒中、慢阻肺等相关科普知识,帮助彝族群众控制危险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