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是指在囊腔内隆起或突出、为半球形或是球状、有蒂或是无蒂的一类病变。病理学将胆囊息肉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及肿瘤性息肉。但是,胆囊息肉是一种术前难以明确其性质的疾病,因此被临床称作“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有良性、恶性两种,多数患者的胆囊息肉是良性。但良性胆囊息肉中又有炎症性、腺瘤性、胆固醇性以及腺肌增生性息肉等。其中,胆囊腺瘤性息肉属于潜在癌前病变,和胆囊癌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相关。
为什么会发生胆囊息肉
临床尚未明确胆囊息肉的详细发病原因,但从调查分析结果可以发现,有四类人是胆囊息肉的高发对象:饮食油腻群体,经常吃动物内脏、火锅、蛋黄以及烧烤等油腻食物的人具有较高发病率;饮食不规律群体,存在暴饮暴食习惯或饥一顿饱一顿习惯,不吃早餐、经常熬夜的人具有较高发病率;家族遗传群体,若患者的家庭成员中已经有直系血缘亲属发生过胆囊息肉,则其余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则有较高发病率;运动量过少群体,这类人群的日常活动量较少,体质较差,免疫力低,有较高发病率。
胆囊息肉的临床症状
从患者就诊时的自诉中可以发现,多数胆囊息肉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只是在体检时通过彩超检出胆囊息肉。部分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存在右上腹隐痛等不适症状,若患者同时伴有结石性疾病还会出现胆绞痛症状。临床多通过腹部彩超确诊这一疾病,术前还会通过磁共振成像或是腹部CT排除胆囊癌。
发生胆囊息肉后如何处理
在发生胆囊息肉后,临床多根据患者的胆囊息肉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若患者的胆囊息肉直径在1厘米以上,属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患者的年龄在50岁以上,则需在主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下一步检查,排除胆囊癌。若患者的胆囊息肉直径小于1厘米,患者的年龄小于50岁,未发生胆结石、胆囊炎等并发症,无明显临床症状,则无需进行特殊处理,但需每年定期体检,确定胆囊息肉未发生不良变化。但若患者的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有明显腹部不适症状,并伴有胆囊结石与胆囊壁增厚症状,短期内胆囊息肉有进行性增大,腹部彩超显示患者的胆囊息肉组织中有血液供应,则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案
内科保守治疗:若患者的病情较轻,未达到手术治疗指征,则可给予熊去氧胆酸片、金钱草冲剂以及消炎利胆片等消炎利胆类药物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法耗费较低,治疗方法比较方便,无手术风险,可有效控制息肉的生长。但是,这种治疗方案只能控制胆囊息肉的生长或是缩小胆囊息肉的体积,但是无法彻底清除息肉,胆囊息肉一直存在于患者的身体中,随时有复发风险。
手术治疗:保胆取息肉术是临床主要手术方案之一,通过切开患者的胆囊,取出胆囊中的息肉,关闭胆囊切口,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可有效保留患者的胆囊与胆囊功能,可避免患者失去胆囊产生不良情绪,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安慰患者的心理。但这一手术,因未切除胆囊,所以病根依然存在,患者术后有一定概率会复发,术后还需长期用药,干预复发的可能。胆囊切除术也是胆囊息肉的主要手术治疗方案,通过切除患者的胆囊、息肉达到治疗目的。可同时解决胆囊与息肉,祛除病根与病变,无需担忧术后复发。但部分患者术后食用油腻食物会拉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