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3年12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团队
复杂又多面 守护脑健康
□本报记者 侯文瑾

       在人类的头颅中,有由上亿个不断发出电信号的神经元组成的网络,共同承担着“CPU(中央处理器)”的角色,决定着人类的语言、记忆、思维、判断、推理等高级神经功能活动,以及运动和感觉等无不由神经系统管理和支配的重要功能,其重要性与复杂性不言而喻。

     “我们的目标不仅局限于‘快’,同时要着眼于‘精’。”这样的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卒中的救治上,更是整个大学科发展的方向。在一代代神经内科人的努力下,神经内科亚专业再细化,学科影响力再扩大,进而推动整个团队能更精准高效地为患者服务。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现已形成由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与痴呆、癫痫及发作性疾病、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疾病、神经遗传与变性疾病、神经重症、心身疾病、神经损伤与修复等8大亚专业方向,形成了人才力量配备全面的队伍,并依托智慧医疗发展,不断攀登学科高峰,用专业守护生命中枢。

       与死神赛跑

       在诸多需要神经内科出手解决的问题中,卒中无疑是患者体量最大、处理起来最为棘手的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团队的综合诊疗水平。

     “目前,我们牵头成立‘成都市脑卒中专科联盟’,成员单位有98家,牵头发布成都市‘脑卒中急救地图’,现有40家地图医院;牵头全市脑卒中防治工作,目前全市建成各级卒中中心53家,组建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高级卒中中心协同救治合作单位’4家。”在主任柳华的带领下,卒中的防治防控被当作科室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亚专业中最需要与死神抢跑的关口,除了柳华亲自把守这道关,还有有着20余年临床一线工作经验、深耕于疑难脑血管疾病救治工作的主任医师张海涛担任神经介入亚专业负责人,长期值守卒中绿色通道的第一线。

       目前,张海涛团队能常规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机械取栓、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椎动脉狭窄支架植入、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和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颅内外动脉闭塞开通术等三、四级手术,其本人也是四川首批获得神经血管介入及三级以上外周血管介入资质的医师。

     “脚踏实地,行稳致远”是张海涛行医的座右铭。时常穿着重达十几公斤的铅衣,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着开展急诊介入手术,张海涛每救回一名患者就会多一丝欣慰,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动力,促使其在神经介入领域不断坚守、突破、创新。如今,为了让很多未能在时间窗内赶到医院的脑卒中患者得到救治机会,张海涛更是带领团队开展了多模式影像评估条件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超时间窗再通治疗,为更多卒中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救回来,只是第一步,有质量地活下去才有机会达到更好的预后。在这一关口,神经重症负责人,主任医师王蕾的大部分时间则是在重症监护室的病房里度过的,“我们所收治的患者都是生命体征不稳定的重症患者,需要人员和生命支持设备一同监护,帮助其度过危险时期是首要任务。”据王蕾介绍,随着国家对脑科学疾病的重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也成了成都最早开设神经重症单元的市级医院,从技术上来说,神经重症团队已经掌握了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多模态脑功能监测、经颅多普勒超声、神经重症亚低温治疗等前沿的诊疗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安全地救治患者,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这同时也是人文关怀的最大体现,“我们要兼顾患者的身躯安全和心理需求,只有技术过硬,才能让患者家属随时随地感到安心。”王蕾说道。

       与复杂病情周旋

       医治身病先医心病,这句话在现代医学里也得到了论证,使其成为一门系统的临床应用科学。

     “由心理焦虑、抑郁所引发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为隐秘和严重。焦虑和抑郁等疾病,可能导致患者大脑及神经系统紊乱、神经递质异常,这些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失眠焦虑、消化道不适、心悸胸闷等。”在心身医学亚专业负责人李伟看来,心身医学科的发展与使命任重道远。据李伟介绍,心身障碍患者广泛分布于综合医院各科室的门诊及住院病房患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是先到其他科室看病,做了全面检查,甚至是反复检查,也没发现问题。另外一种情况是,其他科室有明确身体疾病的患者,比如患胃肠道疾病、心脏病、肿瘤、严重感染等疾病的患者,以及围手术期、围生期等特殊人群,经常合并焦虑、抑郁、失眠、物质滥用、谵妄等情形,如果不及时给予治疗干预,对身体造成叠加损害会非常明显,很不利于身体疾病康复。“心身团队在院领导及医务部组织下,深度参与肺癌、乳腺癌、血友病、肥胖与代谢、泌尿肿瘤等13个MDT团队,讨论病例300人次以上。”2022年,心身团队被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评为全国高级心身医学整合诊疗中心。

       这种声东击西的发病情形,在神经内科这门复杂又多面的学科里并不稀奇,同时也证明了诊疗难度所在。在神经免疫性疾病亚专业负责人肖兵接诊过的患者中,有一名70岁的婆婆,右眼视力突然逐渐模糊,两天后左眼也一同发病,进程很快,两只眼睛几乎是失明状态,来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在眼科检查后发现,婆婆的眼球本身并没有查出什么问题,转至神经内科。最后在神经内科就诊后,确诊为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抗MOG相关性疾病),经过对症治疗后,视觉恢复。“虽然这类疾病较为罕见,但造成的后果很严重,同时会引发癫痫、认知障碍、脊髓病变,失去自主生活能力或瘫痪,因此及时识别诊断对医生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据肖兵介绍,目前,神经内科是四川省医学促进会神经免疫与感染专委会副主委单位,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在疑难病症上开展科研工作,诊治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与“不可逆”反向而行

       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癫痫、帕金森病这三种病症并不陌生,这三种病症同属神经内科疾病,且发病后多是不可逆的,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

       对于一家综合性医院来说,认知障碍的诊疗是少有涉足的领域。早在2008年,学科发展就有意识地将这一亚专业纳入发展战略,现任认知障碍亚专业负责人刘艳主任医师作为青年骨干被选派参与全国的培训会,借力科室元老专家曾仲的精神专业资质,2014年该亚专业的诊疗正式引入神经内科,“我院在成都市综合医院中首创了‘记忆门诊’。”据刘艳介绍,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呈逐年增长态势,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多是中晚期,情况很糟糕,同时近年来高血压、糖尿病及各类脑血管病的高发导致血管性认知障碍或痴呆发生也非常普遍,但长期被忽略,“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对认知障碍和痴呆的早识别、早筛查、规范诊治、全程及长期管理的理念和水平,减轻患者及其家庭在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和负担”。目前,科室已拥有一支认知诊疗和护理专业知识过硬的医护人才团队,2020年开始运行“基于信息技术的老年痴呆全方位健康管理研究及应用示范”重大项目,专门建立了神经变性亚专业病区以及患者数据库,2022年神经内科被国家卫健委评为国内首批“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建设单位之一,“团队不断下沉至社区对居民进行认知筛查,引导群众关注早期规范就医,目标是让他们减缓疾病进程,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刘艳表示。

       癫痫不只在神经内科中被视为第二大疾病,更是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高度关注的五大神经精神疾病。面对这一领域的挑战,朱曦博士作为亚专业负责人,正在牵头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团队创建“国家级癫痫中心”。

     “目前,癫痫中心已拥有成都市级医院中规模最大且最为先进的脑电图诊断中心。我们的团队具备了24小时脑电图监测、8小时脑电图监测,以及术中脑电图定位监测的尖端技术,每年成功服务上万名患者。”据朱曦介绍,中心囊括了一支多学科的专家团队,涵盖神经内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儿科医生、放射科医生、临床药学专员及康复科医生等。这支团队具备为各种癫痫类型、各个年龄段的患者提供细致入微、全方位诊疗的能力,从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到生酮饮食,以及尖端的神经调控治疗也是一应俱全。此外,团队积极开展与癫痫相关的科研及科普工作,成功承担了四川省科技厅的重点项目,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同时还参与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癫痫科普专著编写,并获得了中华医学科技奖的奖项。

       帕金森及运动障碍亚专业组长沈富伟同时是四川省帕金森亚专业及运动障碍学组副组长。“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7 。目前帕金森疾病及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已经由单纯的药物治疗发展到集药物、康复、手术、心理、家属陪护教育管理及社区管理等,全病程、全方位、全角度社会心理干预下的管理模式。”据他介绍,科室目前能针对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皮质基底节变性、路易体痴呆、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等,进行全病种的诊断与药物治疗,并于2018年成为“中国帕金森联盟成员”、2021年加入“西部帕金森及运动障碍数据库”。目前已经按照“中国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全程化分级管理”标准中心体系,建立了一系列分类详细的专业精细化管理模式。“为了给帕金森病患者提供专科化、精准化、全程化的诊疗服务,进一步规范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我们正着手建立帕金森病标准中心。”沈富伟说。

       与前沿技术比肩共进

       光荣卸下科室主任职务后,年过六旬的高励主任医师仍然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将临床与科研兼顾,并紧跟5G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趋势,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对医工结合的重大研究中。

       2019年,由高励担任智慧医疗——基于5G通信技术支持下建立远程诊疗及照护综合防控系统项目的总负责人,该项目正式立项。“对于很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来说,当发展到瘫痪、痴呆的程度时,看病便成了一个大难题,且不说家人陪伴就医带来的经济耗费,路上的辗转和患者的安全更是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带着这样的初衷,高励带领团队所研发的这套系统,就是主攻患者的就医和管理痛点。

       据高励介绍,这套系统除了要开发线上平台,还包括可穿戴防控设备研发及应用。投入使用后,在管理上建立以家庭病房为单位,基层医养机构为主体,综合性三甲医院为中心,协同防治的长期管理“互联网+医疗”平台,形成一站式联动防控体系。

       项目研发历时三年,这套集设备、云计算、大数据、分级诊疗及医疗资源下沉等功能的医工结合项目,形成了一系列完备的智慧医疗云平台服务生态系统。应用场景包含了神经系统慢性疾病、脑功能障碍、残疾、半残疾及老龄康养健康保障的远程诊疗及照护,能在远程会诊的基础上,及时制订及调整医疗方案及实时评价疗效,可穿戴检测设备大数据还能实时传输,同步获得家庭病房患者的体征变化;持续性提供患者及陪护人员的线上心理评估及干预;实现基层医疗技术人员与本专业顶级医院或专家实时“面对面”的技术指导,与此同时,加入平台搭建的医院还可开展多中心合作,收集大数据,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研究,为重大慢病综合防控技术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据高励介绍,这套系统已获得3项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是创新探索医工结合的具体实践,正助力学科持续扩大影响力。

       初心如磐,笃行致远。神经内科专家团队将这样的学科发展精神深深地融入科室文化当中,不断创新和突破,用专业守护生命中枢。 (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