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0年08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胆囊息肉的分类和治疗
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赵斌

    胆囊壁的病变或其他因素导致其向胆囊腔内生长出息肉样的突起统称为胆囊息肉,通常情况下分为肿瘤性息肉及非肿瘤性息肉两种,临床上分为良性息肉及恶性息肉,前者较为多见,由于胆囊息肉很难以影像学资料查明其性质,因此也被称为“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那么胆囊性息肉因何出现,具体有哪些分类,又该如何治疗呢?

 

 


    一、胆囊息肉的病因

 


    通常情况下认为胆囊息肉的病因与以下几方面内容关系较为密切。一是胆固醇代谢不良。人体内胆固醇代谢不良会刺激到胆囊壁乃至整个胆囊,从而造成胆固醇性息肉的出现。二是慢性炎症。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会使胆囊黏膜增生。而大量增生的胆囊黏膜在突出之后会形成炎性息肉,一种黄色肉芽肿性炎症就是因此而来,部分学者认为这种炎症起于上皮增生形成的特殊组织被浓缩胆汁与黏液堵塞产生破裂,致使胆汁及黏液进入邻近组织引发炎症,并形成黄色肉芽肿。


    此外,由于年龄较高者相对较易产生胆囊息肉,因此认为胆囊息肉的形成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

 


    二、胆囊息肉的分类

 


    胆囊息肉大体上可按病变方向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两种。


    (一)非肿瘤性病变


非肿瘤性病变造成的胆囊息肉种类较多,按多发程度从多到少排序为: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淋巴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胆固醇性息肉是胆囊息肉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产生的原因是胆固醇的大量沉积导致胆囊黏膜突起,致使黏膜上皮增生、肌层增厚从而形成息肉,多数情况下胆固醇性息肉表现为多发性小息肉,产生的息肉强度较低,易与黏膜分离,且基本不带有其他异常症状,仅伴随轻微炎症,也未发现癌变可能。


    炎症性息肉是胆囊壁因受到炎症刺激产生的肉芽肿,也有些是在胆结石的基础上形成的,通常直径小于1cm,息肉周围常伴有表现明显的炎症,但至今仍未有其癌变的相关讯息。


    淋巴性息肉在所有的胆囊息肉中较为少见,通常情况下伴随淋巴组织增生同时出现,直径相对较小。


    腺瘤样增生本身存在一定癌变的可能,属于并非炎症或肿瘤导致的增生性病变,通常呈现为黄色的疣状物,质地较软,直径在5mm前后。


    腺肌瘤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按病理表现不同分为弥漫型、节段型及局限型三种。与腺瘤样增生同样为非炎症或肿瘤病变导致,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癌变可能性。


    (二)肿瘤性病变


    恶性肿瘤性病变以胆囊癌为主,良性肿瘤行病变包括腺瘤及腺癌两种。腺瘤多为单发,其癌变可能与腺瘤直径呈正相关关系,本身属于良性肿瘤,因此对人并无太大威胁,某些患者在出现腺瘤的同时也伴有胆囊结石,在临床上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症状;腺癌分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而胆囊息肉样病变出现的胆囊癌往往在早期就被发现,因此多能够得到良好的预后。

 


    三、胆囊息肉的治疗

 


    胆囊息肉的治疗要以性质判定(良性或恶性)为基础,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通常情况下胆囊息肉危险性的判定因素包括息肉直径、患者年龄、息肉的形态及数量、是否与胆囊结石合并以及是否有严重临床症状等。


    胆囊息肉通常采用手术治疗方式,若息肉直径小于1cm,数量较多且呈现出有蒂的状态,通常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若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cm且存在恶变的危险因素,呈现出肿瘤性息肉的,应采用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且行冰冻切片明确病理类别。若明确为癌性息肉但息肉仅限于黏膜时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但若肿瘤影响范围较大则需及时行扩大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