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0年08月0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打赢“无准备之仗”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多科协作挽救高危孕妇
本报记者 温韬

    7月10日凌晨5点过,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病区的平静被一名突然送来的孕妇打破。见到孕妇的那一刻,当天值班的妇产科副主任刘露脑子“嗡”的一声响起,有着几十年工作经验,平时沉稳冷静的她也“傻眼”了……

 

面对三道难题
全院作出超常规的“应激反应”

 

    当天凌晨5点07分,出现在刘露眼前的是一个脸色苍白、浑身是血、毫无生机的孕妇,经检测,这名孕妇脉搏为130次/分,胎心为60次/分,而血压却完全测不出,同时,她的阴道中有大量血块。据介绍,这名孕妇曾进行过两次剖宫产,现阴道大量流血,不能排除凶险性前置胎盘——一种极其容易造成孕妇死亡的疾病。那一刻,巨大的压力瞬间向刘露袭来:这是一个濒临死亡的孕妇和胎儿。没有思考的时间,刘露能做的是20多年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应激反应和一个坚定的意识:争分夺秒的止血!不然这名孕妇和胎儿面临的就是死亡。


    刘露立即拨打了能够快速启动院级产科大出血急救流程的相关电话,分别通知了妇产科主任何雯,麻醉科、输血科、超声科等科室相关人员,不停地强调“快!快!快!”抢救生命的急救绿色通道立即打开,全院的产科大出血急救体系立即启动。


    在没有丝毫准备的时候遇上最为凶残的“敌人”,考验着全院的应急救治体系。“以往对于这种高危孕妇我们都会提前做好各项急救工作,分娩前也会有最详尽的手术计划,麻醉科、血液科、ICU、介入科、输血科、儿科等科室早已待命。”刘露表示,这名孕妇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她从没有做过产前检查,因为当天突发阴道大出血才拨打的120急救电话。


    生死一线间没有任何的准备,没有一点做预案的时间,面对依然在不断流血的孕妇,刘露已经什么都顾不得了,“必须要尽快手术!必须要尽快止血!必须尽快把胎儿取出来!”


    但是,急救的三道难题随即扑面而来:全院的急救人员能快速到位吗?急救的血液制品能及时送达手术室吗?有效止血时间能赶在孕妇胎儿生命终止前吗……

 

传递三次接力棒
她们用执着与效率跑赢死神

 

    刘露将电话打出后,一场关于生命的接力赛也同时开始,她递出了生的“第一棒”。何雯接到电话后,马上统筹安排,布置人手迅速赶往医院增援;院长李晓贞统一指挥,医务部主任吴建军进行全院人员和物资协调;超声科杜玲玲立即赶往手术室进行床旁超声的检查;麻醉科医生林慧雯进行气管插管,通过深静脉穿刺建立生命的重要通道;输血科王雪梅领导值班人员快速配血合血,在5点30分已经出具了第一份血液报告;儿科医生陈然立即准备新生儿复苏;血液科主任王健安排血液制品输入方案……


    紧张有序的急救手术前准备工作快速完成。5点35分,手术开始,自电话打出开始,短短20多分钟,妇产科4名医生和3名护士组成的急救团队已经到达手术室,团队的力量和温暖让刘露恢复了以往身经百战的气魄与沉稳。


    术中,开腹后发现孕妇子宫前壁原子宫瘢痕切口处有10厘米左右长的紫色区域,胎盘覆盖原剖宫产手术切口子宫下段,这正是凶险性前置胎盘大出血!5点40分,胎儿取出。但是这只是第一步,这名37岁的孕妇已经做过两次剖宫产,这次手术其子宫状态极差,接下来医护团队面临的是艰难的手术止血工作。


    8点01分,经过2小时26分钟的努力,手术结束。刘露告诉记者,从该孕妇身高体重估计,她的身体里大概有4000ml的血液,到达医院时,该孕妇应该已经流失了近3000ml血液。


    保证足够的血液输入,就是保住孕妇的生命,输血科的同事早在手术中就已接过了“第二棒”,5点58分(手术开始的23分钟),第一袋匹配的血液就已经挂在了手术台上。接下来,参加急救的工作人员来来回回“狂奔”数十趟,不断地传递着这“生命的希望”,让一条红色的生命线在血库与手术室间连接起来……手术结束,孕妇总共被输入了2500ml的红细胞悬液、1600ml的血浆以及1个单位的机采血小板。


   “第三棒”被交到了儿科医护团队的手中。这个只有2300克重的婴儿刚被取出时生命微弱,评分仅有1分。然而,麻醉科、儿科的医护团队并没有放弃,不断地努力救治,在进行气管插管、胸外按摩复苏后,这个婴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发出了洪亮的生命宣言。


    三道难题迎刃而解,三次接力棒有效传递!生命之花在大家的努力下继续盛开,目前,母亲与胎儿的健康都已得到有效保障。

 

多科室配合紧密
不让任何一个环节慢下来

 

   “这次手术,我的同事们快速到达抢救现场,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分工明确,措施到位,用共同的努力换来了孕妇和胎儿的平安。我们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一个团队,在六医院的团队工作我很自豪,有她们真好!”回想起当天的手术场景,刘露感慨万分,“感觉就像坐了一次过山车,我的心跳都达到180次/分了!”


    刘露告诉记者,在当天的手术中,有包括妇产科在内的近20名医护人员参与。从决定做手术到血液供应再到儿科医护人员的抢救,哪一个环节慢了一点都会是另一个结果。手术的成功,是靠的是整个团队的快速反应和紧密无间的配合。“靠一名医生高超的技术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救治生命讲求的是多科室合作。”


    “我们的急救团队配合得越来越好,进入战斗的状态也越来越快。”谈及手术成功的秘诀,刘露十分自豪,“这与我们何雯主任平常严格要求大家,注重在常规演练中提升技术、积累经验不无关系。”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是每一名医生的职责,在生与死间筑造一座“堤坝”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座“堤坝”是一套保障体系,也是医院里软硬件集合所凝聚的力量。但是,医院不仅要有建造“堤坝”的能力,更要有随时面对“洪水”的能力。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展现了这样一种能力,这是在每一次演练或实战中淬炼出的人员技术水平,也是各个科室团队在不断配合中所形成的信任与惯性——无准备之仗,他们也能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