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0年07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3名检验科战士的北京抗“疫”之路
本报记者 陈施妤

7月13日,一架从北京飞往成都的飞机平稳地降落在双流机场,而飞机上的3名乘客内心却不那么平静,一下飞机,她们就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回来了!大家,我回来了,成都!”


19天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检验科的3名医务人员接到赴北京支援核酸检测的任务,对口支援北京安贞医院。在她们及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安贞医院的核酸检测能力从1600管提升至6600管,至7月11日共计完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43116例。

 

“时代选择我们,我们不负时代!”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检验科刘芳

 

6月11日,北京突发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6月22日凌晨1点多,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支援北京核酸检测,上报3名人员名单,做好设备试剂等准备,待命出发!”第二天,刘芳带着医院打包整齐的仪器和物资,编入四川核酸检验1队启程前往北京,对口支援北京安贞医院。


到达北京后,刘芳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她和团队们不到48小时就完成一间120平米符合要求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改建,成立“安贞医院核酸检测2部”。在京期间,刘芳所在的四川1队极大地提升了对口支援单位安贞医院的核酸检测能力,为北京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时代选择我们,我们不负时代!”

 

“这是一个光荣的任务,一次特殊而平常的工作。”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检验科车光璐

 

2020年以前,车光璐没有到过北京,也想不到第一次去北京会是这样的形式。在出发去北京之前,车光璐所在的分子组正在进行全院5000余名工作人员的核酸检测,并且还要对所有入院就诊的患者和陪护进行核酸“应检尽检”的工作,而小组仅有6名员工,其中包括2名孕妇和1名工作不满一年的新员工,不管是驰援北京,还是留院工作,都是一个巨大的困难,而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人员、物资和设备等工作的安排,又是一个挑战。


“科室主任江咏梅接到医院紧急通知之后就连夜开始部署工作,召开紧急会议调配其他专业组的老师支援分子组,各专业组老师积极配合协助,充分保证分子组后续工作正常开展,这是我们安心工作最坚强的后盾。”车光璐告诉记者。


在对安贞医院急实验室进行紧锣密鼓地重新规划和改造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就走上了正轨,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连续工作成为日常。而这次北京之行,对于车光璐来说,“是一个光荣的任务,一次特殊而平常的工作。”

 

“磨难压不倒,奋起正当时。”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检验科常莉

 

到北京后,常莉发现和想象中截然不同,这里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变化,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唯一不同的是,无论走到哪里,疫情防控都是第一位的,戴口罩、测体温、出示健康码是每个人必须要做的三件事。


“磨难压不倒,奋起正当时。”到达安贞医院后,常莉和队员开始全身心投入北京的抗疫战斗中。在实验室进行样本检测的危险程度并不亚于在隔离病房中与病人的直接接触。在操作过程中,试管中的体液样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气溶胶,而新冠肺炎患者的体液样本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照指南要求和操作规程,每一个步骤、每一处细节都不能马虎。虽然工作环境和工作伙伴变了,但是他们本着同一个工作目标,通过过硬的专业能力及标准化的流程体系,始终维持着核酸检测工作的高效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