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导线,形状像一粒维生素胶囊,体积只有传统起搏器的1/10,却能为心脏提供持续稳定的动力。日前,绵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介入团队顺利将一粒花生米大小的“胶囊”植入患者体内,成功为一名起搏器囊袋反复感染的患者植入一枚无导线起搏器。
面临感染风险
医生决定选用最新技术
“就算冒着再大的风险,我也宁愿把这个起搏器拔除。”78岁的谢婆婆曾因心律失常在外院安置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囊袋出现血肿,切口愈合不佳,反复换药、长期抗感染治疗无效。近期,饱受起搏器囊袋感染折磨的谢婆婆前往绵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就医。
入院后,心内科主任罗彩东团队积极给予谢婆婆抗感染治疗,为谢婆婆行了起搏器电极拔除术+囊袋清创术。拔除起搏系统后的谢婆婆仍有反复心悸,黑蒙症状,动态心电图提示仍有心脏停搏,再次起搏器植入指征明确。但摆在医生面前的却是一道难题。
谢婆婆高龄,体型消瘦,血小板减少,且阵发房颤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若采取传统方法在对侧植入起搏器,再次发生起搏器系统感染风险仍极高。起搏器囊袋感染风险成了患者、家属和心内科团队共同聚焦的问题。
如何避免起搏器囊袋感染风险?罗彩东带领的介入团队多次对该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讨论,认为目前国际最新的经导管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技术能更好解决困扰谢婆婆的问题。
30分钟顺利完成手术
患者次日恢复正常活动
与谢婆婆和她家属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术前准备后,心内科团队经过术前反复地评估、讨论、制定方案、流程预演练后,无导线起搏这项全新的技术终于如谢婆婆所愿,在她的身上成功实施。按手术预定方案,心内介入团队通力配合,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通过股静脉穿刺,将起搏器通过导管植入到谢婆婆心腔内部。
仅仅30分钟,手术就完成了。谢婆婆术后反应良好,笑着说她几乎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术后第二天就恢复正常活动,真正做到了“无形之间,心跳如常”。
罗彩东介绍,无导线起搏器较于传统起搏器,体积减小了93%,仅有维生素胶囊大小,重量仅约2g,拥有超强的电池续航能力,寿命超过12年,同时兼容核磁共振扫描,可以为心脏提供持续稳定的动能。无导线起搏器直接植入在心腔内,无伤疤、无切口,患者在植入后几乎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据悉,绵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起搏团队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实现了完全独立、常规、熟练地开展各种类型起搏器械植入治疗,永久起搏器年植入量超过300台,积累了丰富的起搏器械植入围术期以及术后长期管理的经验,绵阳市中心医院率先在省内开展了起搏系统拔除、希浦系统起搏、无导线起搏器等最新技术,引领整个川西北地区起搏电生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