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真的比别人多了“心眼”,在医学上称为“缺损”,就是在不该有眼(通道)的地方出现了眼,导致血流不能按照规定路线前进,通过异常通道跑到不该去的地方,称为“分流”。分流的出现,改变了正常各个心腔的压力,对心脏有比较大的影响,往往会导致患者心脏增大、心功能降低甚至心力衰竭。现代医学把这些非正常结构导致的心脏问题,统称为结构性心脏病,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占有很大的比例。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另外一种多出来的“心眼”,卵圆孔未闭。
什么是卵圆孔未闭
我们知道心脏包括心房和心室,他们又分左右,这就是心脏的主要的四个腔室。左右心房之间通过房间隔分隔,要跨过整个肺循环才能相通,如果在胚胎时期房间隔没有发育好,出现了左右心房直接连通的情况,称为房间隔缺损;还有一种情况,房间隔发育好了但仍然有左右心房间直接的通道,这就是卵圆孔未闭。房间隔实际是两片房间隔拼接在一起的,右房这一侧为继发隔,左房这一侧的为原发隔,在胎儿时期,这两片房间隔并没有关闭,而是形成一个活瓣样的结构,称为卵圆孔瓣,是胎儿血液循坏的重要通道,出生后,左心房的压力升高,将左房一侧的原发隔贴压在右房一侧的继发隔上,经过一段时间这二者才融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房间隔。这个过程中,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两片间隔没有完全融合,房间隔遗留有缝隙,就称为卵圆孔未闭。因为分流量微小,大多数人终生没有症状,或者出现症状而没有发现是卵圆孔未闭惹的祸。
查不出病因去检查下心脏
去年我们接诊了一个表现很有代表性的病例。患者反反复复出现单眼失明,失明的时间短则数十分钟,长则数天,到多家医院检查也没有发现是什么原因。眼科主任跟我聊起这个病例,我觉得血栓栓塞的情况不能排除。让患者到心内科检查,果然是卵圆孔未闭,且大量分流。尽管如此,还是不能确定与失明的关系,和患者讨论,不管有没有关系卵圆孔未闭的确存在,也需要治疗,患者同意接受介入封堵治疗。手术很顺利,术后经过1个月左右的时间,心内膜沿着封堵伞爬行,完全把封堵伞包裹起来,患者的失明现象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早在188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n就提出卵圆孔未闭与脑卒中存在关联,但没有找到相应的证据。直到近100年之后,1985年Nellesen在超声下证明了骑跨于卵圆孔的血栓的存在,这一发现解释了一个重要假说,反常栓塞,即来源于静脉系统的细小血栓栓塞动脉血管的机制,因为动静脉系统通过肺毛细血管网相连,再小的血栓也很难通过毛细血管,如果没有异常通道,很难说得通。卵圆孔未闭正好充当了这个异常通道,使血栓可以通过它从右心房进入左心房,再随着动脉血流流向全身各处,栓塞与血栓大小匹配的细小动脉。之后,卵圆孔未闭的问题才开始受到临床专家的重视。现在已经证实,成人不明原因脑卒中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5%,其中40~50%与卵圆孔未闭有关。而封堵卵圆孔未闭可使脑卒中复发的风险下降50%以上,同时降低死亡率及显著减少短暂性脑缺血(TIA)。2015年公布的RESPECT研究,封堵可使脑卒中复发率降低70%,复杂缺损或大量右向左分流(RLS)的病人获益更多。
但是并不是所有卵圆孔未闭的患者都需要治疗。现在临床专家倾向于满足“三要素”才考虑进行干预。这三要素是,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史、存在卵圆孔未闭、通过卵圆孔未闭的分流量至少在中度及以上。具体的情况需要咨询心血管专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