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0年07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青白江区精神病防治院
盛开着向阳花的地方
文/图 范月秋 何强

四川省6月23日出台《心理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方案》,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7月1日,成都市青白江区精神病防治院“向日葵工作站”心理科门诊正式开诊。行动方案快速落地生效,基层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发展如何进行?日前,笔者前往青白江区精神病防治院,探访它的“成长”故事。

 

幼苗 一种带着暗影的追逐

 

1997年6月,21岁的邓忠秀得知自己被分配至青白江区大同镇卫生院精神科后,她大哭了一场:“1994年在学校,我们就知道青白江那边开了家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青白江分院,但谁想毕业去精神病医院啊!”


同年8月,邓忠秀来到青白江区大同镇卫生院入职,此时的精神病医院还不是一个单独的专科医院,只是卫生院的一个业务科室。精神病科当时只有9个医护人员,40多个病人。“一两个月最多收治10来个病人,周转率非常低,”邓忠秀回忆起当初的精神病区房间只有十几个,都集中在一栋三层小楼的第二层,男病区和女病区中间隔一道铁门,“楼外面有个五六十平米的小坝子,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就带大家出来活动。”


邓忠秀所描述的这个小坝子,在2000年大同镇卫生院精神科正式成为“青白江区精神病防治院”后进行了一番扩建与改造。小坝子被扩建成了一个呈L形的花园,有两三百个平方米,中间还设置了有白色顶棚的凉亭。“花园里铺上了草皮,我们带着病人一起栽种了箭竹和万年青,还有向日葵,”邓忠秀回忆着昔日大同镇卫生院精神科的病区,还讲了一个挺人性化的细节,“花园连同大门都砌了两米高的水泥围墙,但围墙顶端没有设置防爬刺,围墙中间是铁栅栏,方便病人家属来探望。”

 

现蕾 永存不灭的希望

 

2009年开始,国家实行了对精神障碍患者的“阳光解锁行动”,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住院患者逐渐变多。“我们跟着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户,一家家摸排情况,上门讲国家的政策,说服家属把患者送来接受治疗。” 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的邱景德,1999年来到该院精神科,他说,以前在乡镇上,为了不让精神障碍患者出门惹事,家属就把他们关在家里。“当时医护人员太少,但我们还是挨家挨户上门。”


而让邓忠秀记忆深刻的是在“解锁行动”中收治的一位情况很严重的女患者。“她有很严重的谵妄状态,白天一直睡觉,晚上就开始闹腾,大声喊叫抓狂,觉得有人要害她而疯狂地挣扎。”邓忠秀和护士们精心护理着这位女患者,其间惨遭“破相”,脸上手臂上经常被抓出道道血印,“她把我抓得也像疯子一样,扯我的头发,连我穿在白大褂里面的衣服也给我抓烂了。”不仅是护理这位女患者,邓忠秀在工作期间不敢穿自己买的稍微好一点的衣服,“年轻时还爱佩戴点项链、手镯之类的首饰,现在完全不戴了,被抓烂了可惜,也怕伤着患者。”一位美丽漂亮的女护士守着一颗初心,在精神防治院过上了“大道至简” 的生活。


一般情况下,处于谵妄状态的情感障碍患者服用药物后,起效期在4到6周,但这个女患者却花了更长的时间才稳定下来,“我看她情况稍微好一点的时候,就把她扶到楼下花园里走一走。”邓忠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终于换来了回报。有一天扶着女患者下楼时,她突然对着邓忠秀说了声“对不起,谢谢你”,“我当时一下子就哭了,真的,我不后悔来这里了。”

 

开花 向着太阳的方向

 

“阳光解锁行动”实施后,从前只有一层10多间病房的病区,慢慢拓展到了两层楼30多间病房,一楼还设置了宽敞的活动室,用于患者的工娱治疗。2017年9月,副院长王敏在院内成立了心身科。


心身科采取全开放式的心理、物理及药物的联合治疗模式,这在整个成都市郊县地区开创了先河。开科以来成绩斐然,由最初的16张床位发展成至今的40张床位。门诊从每天10个人不到,慢慢增至50人,如今最多时能达到100人左右。


“主动来找你聊天倾诉的人多了,这种当医生的价值感,是你做其他事情换不来的。”邱景德说,内心成就感爆棚的时候往往是在患者不惧他人眼光,公共场合称呼他“邱医生”的那一刻。“很有几次,我们去接病情复发的患者来医院,防暴警察都全副武装,患者拿着菜刀和我们对峙,但我看他的眼神,觉得他是认识我的,我就说‘把刀放下,跟我们回去治疗,治好了你就安心回家’,后来他真的就跟我们走了。”邱景德描述得如此云淡风轻,“我放下了害怕,他放下了刀,那么我们就是对等的个体,在此基础上我们携手解决那些内心出现的问题。”

患者的一句招呼声,也能让邓忠秀的内心像病区花园里正在盛开的向阳花。“我在青白江城里逛街、买菜,就有患者主动靠过来打招呼,城里地方也不大,都是几个熟人,也都知道我是哪个医院的,但他们都不害怕。”邓忠秀总是为病人回归社会后的良好状态感到欣慰。谈及心理疾病时,邓忠秀笑了,“心理疾病越来越不是个大事儿,就像我们得了感冒一样,就看大家怎么去面对它。接受它,与它同行共存,也是健康生活的一种方式嘛!”

 

葵园 像家一样的地方

 

2019年12月刚过,青白江区精神病防治院搬迁至清泉镇花五路399号,由此彻底改善了与青白江区大同镇卫生院合署办公的局面。新院区选址在清泉镇的花园村一组,空气清新芬芳,视野辽远开阔,是一处适合休养生息的世外桃源。院区占地约23000平方米,相当于以前的2.5倍,开放床位400余张。门诊部、心身科、精神科3个住院封闭病区,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等临床医技科室由56栋两层楼的小别墅组成,这让精防院看上去不像是医院,更像是一个环境优美舒适的高级养老院。


美好场景的背后总是有拼尽全力的付出,精防院历时近半年分5次搬迁,中途还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临床医学专业出身,从事医院管理工作9年的院长曹毅面临着职业生涯有史以来最难的挑战,“搬迁之初医院存在的问题很多,通过多方协调和完善不足,院内自筹资金对心身科建设进行持续整改,确保了4月1日心身科的顺利搬迁。”曹毅说,在防疫期间,他们集结全院的力量用了仅仅一天的时间将老大同镇卫生院改造成全区的隔离观察点,又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将精防院的两个病区改造成全区确诊患者救治点位。

搬迁新院区后,为了让更多有需求的患者前来诊治,曹毅带领着领导班子先后到区残联、民政局、区内4家敬老院和民营医疗机构争取病源。参观花园村的新址后,多部门机构达成了共识,应该让患者来这样的“养老院”进行康复心理治疗。与此同时,青白江区精神病防治院作为“二级”精神病医院承担起了青白江区和新都区的精神障碍患者门(急)诊、住院诊疗与护理、预防保健服务及精神卫生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服务等工作。合力之下,截至目前,精防院住院病员由搬迁之初的250人增加到380余人,门诊非药品收入从原来每月400元增长到每月4万余元。


今年春天,邓忠秀、邱景德带着轻症患者们在小别墅周围的空地上种上了一些小番茄和玉米,并播撒下了不少的格桑花和向日葵的种子。邱景德如今已是心身科的主任,每天不管坐门诊还是查房,他总是一副乐呵呵的表情。“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心。”患者们都爱和邱景德聊天,他们说,邱医生笑起来真好看,就像一朵盛开的向阳花。

 

写在最后

 

精防院的副院长曾晓玲给我讲了一个让她震撼的故事。有一天,她和几个护士到男病区查看洗手池渗水的问题,几个人都搞不明白水池哪里出了问题。有个二十几岁高高瘦瘦的病患小伙,站在旁边一直看着她们,踟蹰了一下,上前几步说:“曾院,这个池子前面抬高11厘米,后面抬高13厘米,问题就解决了。”“你咋晓得呢?”“我是学设计的。”小伙子一脸羞涩,转身回到了房间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面曾说: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精神障碍患者就是正常人,有的甚至比普通人更聪明。而我们都太习惯于用已知去解释未知,习惯性地去给脑子里会“天马行空”的人下定义。心理问题的背后,更多的是社会问题。


荷兰画家梵高死于精神分裂症,他割下自己的左耳,吞枪自杀了。《向日葵》是他最著名的画作之一,大块浓艳炙热的色彩,粗厚有力的线条,喷涌着向日葵的激情和对阳光的热切渴望,表达着一种生命的永存和不朽的希望。孤独的天才自陨,但向日葵却依旧绚丽盛开。


我想,曲折的人生大概就是花开的过程,总要经历布满创痛的凄风苦雨,才终会迎来开花结果的结局。生命美丽而艰辛,只有心怀葵园,才能在悲伤的土地上,坚强地灿烂地绽放出向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