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2版(2020年07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薛欣盛:值得信赖的“话疗医生”
本报记者 陈施妤

人物名片:
薛欣盛,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产科重症医学科主任,带领全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专利授权3项。疫情防控期间,参加四川省第七、八批援鄂医疗队进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工作,担任Z9和Z10病区联合医务处长,Z9病区主任、院级会诊专家。

疫情防控期间,武汉新冠肺炎病房里一张八旬老爷爷向医生敬军礼的照片在互联网上点击率过万,不少人都说从中感受到了医患之间浓浓的情意。照片里,被厚厚的防护服包裹住的医生,正是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产科重症医学科主任薛欣盛。


   “我感谢您,您是一个好医生,您不仅医好了我的病痛,还医好了我的心病……”王大爷在即将出院之际,专门在查房的时候等候薛欣盛,当面说出了他的心声。那么,王大爷的“心病”是如何被治愈的呢?薛欣盛的绝招就是“话疗”。

 


变身“话疗医生”
帮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月13日清晨,薛欣盛告别了家人,奔赴武汉抗疫。设置病房组织架构、制定收治流程和诊疗规范、病区规划功能区域分区……到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后,薛欣盛作为Z9和Z10病区联合医务处长,一项项工作在他的指导、参与中有序推进。


在隔离病房里,薛欣盛的查房工作被队员们称为“话疗”。薛欣盛解释道,“患者处在新冠病房狭小封闭的空间里,没有亲人陪伴,那种恐惧、无助是很强烈的,这个时候,作为他们最信赖的人,医生的工作,绝不是简单地看看病人,开开医嘱。此时,医生的角色要发生转变,要更多地去了解每个患者的‘故事’和需求,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与‘安慰者’,让病人有信心战胜疾病。”

 


开创“一日双探视”
“人文关怀”始终在行动

 


在薛欣盛心里,人文关怀在ICU的日常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说:“ICU的门口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堆家属探着头努力往病房瞅,还有一些蹲守在病房外不愿离去。妇产科ICU就更为特殊,都是女性病人——命悬一线的孕妈妈、癌症晚期的妇女、术后年迈的老年女性……家属急切地想要了解到病人的情况,病人也需要家属更多的陪伴。”


在薛欣盛长达20余年的ICU工作时间里,他还对“人文关怀”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要真正了解病人及家属的需求是什么,我们的关怀才是有意义的。”平常的工作中,他时常思考这个问题。


2019年,科室针对“家属和病人对ICU现有的探视制度是否满意?是否应该增加探视时间?”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调研,不出所料,家属和病人都对增加探视次数的需求极为强烈。然而ICU作为全院危重病人的集中地,全国的ICU几乎都是安排家属每天一次的探视,以最大限度减少对日常诊疗工作的干扰,那么,如何克服探视次数的增加带来的对医疗和护理的干扰成为了薛欣盛和同事的一个挑战。


经过全科医护的共同努力,华西二院在全国首创 “一日双探视”,不仅让家属更多地了解到病人的情况,还有利于病人配合进一步的治疗,让医患关系变得更为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