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0年07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战“疫”给绵竹市人民医院带来的思考——
沿着医共体发展之路走下去
本报记者 方继莲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全国医疗体系而言,是一次“大考”。在实战中,不仅是对医联体,也是对医共体体系效果的一次考验和检阅。在这次“大考”中,作为绵竹县域24家基层医疗机构的龙头单位,绵竹市人民医院将医疗资源在医共体内统筹,努力实现均衡化发展,每个基层医疗机构各自驻守一方,又跟总院密切联系,这张精心织就的医疗网络,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次抗疫经历,更加坚定了医院未来的发展之路。”绵竹市人民医院院长蒋欣说。

 

医共体单位变身防控单位
“1+6+N”全域布控

 

    从1月21日下午全院召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培训会开始,迎战疫情的号角就正式吹响。那一刻起,绵竹市人民医院上下所有人员神经紧绷。医院迅速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处置预案》,指挥部下设指挥部办公室、疫情防控组、医疗救治组、院感组、后勤保障组、督导检查组、宣传舆情组等7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医院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凝聚成绳。一切准备就绪后,蒋欣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镇乡卫生院缺乏有效的防控指导和医疗支持,二是不少患者出现恐慌心理,大量病人往医院跑,绵竹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和普通呼吸道疾病门诊病人量急剧增加,更加重了风险和压力。


   “借鉴前期的医联体、医共体的建设经验,把大家有序地组织起来是最好的办法!”经过各方面的思考,在全市的疫情防控调度会上,根据救治需要,蒋欣提出了以绵竹市人民医院为核心、6个中心镇卫生院为枢纽、其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应对新冠肺炎“1+6+N”医疗救治体系,并得到参会人员一致认可。


    紧接着,该体系在全市范围内迅速铺开。“1+6+N”医疗救治体系明确了绵竹市人民医院为新冠肺炎三级救治站、定点救治医院,负责指导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医疗救治工作,并组织市级救治专家组对疑似病例进行会诊,制定医疗救治方案,负责定点收治医院的管理等;绵竹市第二人民医院、绵竹市第二中医医院、新市镇卫生院、孝德镇卫生院、土门镇卫生院、东北镇卫生院等6个医疗机构为二级救治站,成立辖区二级救治专家组,负责指导督查所联系卫生院的发热门诊工作及辖区内可疑病例的会诊工作;其余18个镇卫生院为一级救治站,对发热患者进行初筛及居家观察人员的日常监测工作。全域医疗机构形成了一张严密的大网,牢牢兜住了全市50万人口的生命健康。

 

无序流动变为有序转移
汇聚目标病人 开展高效救治

 

    “让市民少出门、不出门,是最有效的控制疫情的办法,所以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作用,让病人尽量不到医院甚至不出家门,就能得到有效筛查诊治。”蒋欣介绍,三级分级诊疗体系建立后,绵竹市人民医院及6个中心卫生院将医疗专家力量逐级下沉,进一步规范居家观察人员及发热病人的监测、筛查及诊疗工作,规范落实医院院感防控措施;通过逐级筛查、逐级上报机制,使就诊渠道畅通高效;全面汇聚目标病人,让病人有序地转诊和流动,确保了发热病人“零丢失、零漏诊”,确保全市医务人员“零感染”。


    开展疫情医疗诊治,中心镇卫生院是“枢纽”,基层卫生院则是触角。绵竹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居家隔离人员日常监测及发热病人的首诊跟踪,工作量巨大,但受医疗资源及诊疗水平限制,对相关病例研判能力尚有欠缺。如何提升“触角”诊疗水平,最大限度发挥网底的屏障作用?“6+N”模式给出了答案。6家中心镇卫生院以一对多的形式,组派专家提供坚实技术后盾,有的放矢对18个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会诊及指导督查,加快发热门诊规范化建立及院感措施落实,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筑牢基层疫情防控网底,促进“6+N”联动作用有力发挥。


    以孝德镇卫生院为例,借助“学习强国”APP视频会议平台,该院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起基层卫生院、中心镇卫生院与市人民医院三级专家组成的疫情防控24小时“云”诊室,在特殊时期实现了“医生动病人不动、网络动医生和病人都不动”联动机制。无需见面,三级专家随时连线讨论病情、提出诊疗建议等,既减轻了基层医疗资源压力,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还能满足部分患者的就医需求。

 

谈未来  蒋欣:实现全域的医疗共同发展

 

    细化分工、层层落实,每一级参与单位有自己不同的分工和职责,同时,通过网格化的管理,把全市的居民固定下来,避免无序流动,导致交叉感染。“其实就是把医联体和医共体的理念运用到了疫情防控中来,进一步体现出分级诊疗的优越性。”蒋欣说道,居家式的服务,网格式的管理,有效阻断了病毒传播。疫情防控期间,绵竹市未出现一例因全市范围内人群流动而传播感染的病例。


   “不管是医联体还是医共体建设都势在必行。此次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更坚定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蒋欣说,作为区域龙头医院,绵竹市人民医院自身要主动调结构。未来,该院或将主动关闭高血压、糖尿病等普通常见病、多发病门诊,有意识地把医生引到基层去,把病人留在基层,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更优质的服务。而绵竹市人民医院最终将成为疑难重症救治中心,更注重在“精”上下功夫。


   “医共体建设不是让牵头医院一家独大,而是要强基层。‘1+6+N’既是此次疫情医疗救治体系,也是我院医共体的发展雏形。在疫情防控期间,每个层级医院有自己的分工,在未来的医共体建设中,他们也有自己的分工,有自己的定位。我院作为核心纽带,主要关注疑难重症救治,而每个中心卫生院负责区域内医疗服务辐射片区的基本医疗、保健,‘N’则负责居家服务。”蒋欣介绍,“以医共体为主导,实现全域的医疗共同发展,实现真正的分级诊疗。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他对此信心满满。

 

阅读背景

绵竹市人民医院医共体建设情况

 

    在深化府院合作办医的背景下,在前期华西—绵竹医联体建设的引领下,绵竹市人民医院积极探索“1+1+N”医共体建设模式,即华西医院帮扶绵竹市人民医院,绵竹市人民医院带领县域内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将服务触角向最基层延伸。2018年12月,将孝德镇卫生院作为绵竹区域医共体试点单位,启动绵竹—孝德医共体建设,挂牌“绵竹市人民医院孝德医院”,下派1名业务副院长及2名学科主任。2019年8月,又先后启动了绵竹—新市、绵竹—土门医共体建设。


    与孝德医院合作办医一年来,该院门急诊人次97677人,同比增幅6.32%;出院人次5703人,同比增幅9.91%;住院次均费用1808.45元,同比上涨3.19%;实际病床使用率101.48%,同比上升5.62%;医疗收入1507.89万元,同比增幅12.98%,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4项,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