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3年10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医院有一群“红夹克”
——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志愿服务联盟活动纪实
□本报记者 温韬 白华宇

      10月20日上午,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一名前来参加志愿服务联盟活动的成都大学学生志愿者在舞台旁体验了一回当老人的感觉:在活动现场的“老人体验区”,体验者身披填充着铅块的背心,手脚绑着沙袋,在视觉模糊和听力减退模拟工具的“加持”下完成行走、夹菜等各种生活中最常发生的活动。在这里,年轻力壮的学生却突然感觉身体沉重,拄拐走路都觉得困难,平时感觉容易到不能再容易的筷子也拿得很吃力。卸下各种模拟工具后,这名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当一个人老去是这样的感觉。

       在重阳佳节来临前,由成都市卫健委主办、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承办的第十届“关爱老人·情暖夕阳”志愿服务联盟活动在新投入使用的二期康复疗养楼前举行。活动现场,志愿服务联盟单位为在院的老年朋友送上了节日问候,带来了精彩的节目表演,捐助了爱心物资,分享了他们和老年患者的点点滴滴。老人们在活动现场还体验了理发、剪纸等活动。

       实际上,像这样的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只是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关爱老人·情暖夕阳”志愿服务联盟活动的其中一部分。在平日里,这些志愿者们也会不定时身穿红色夹克来院照顾老人的生活,包括开展心理慰藉、生活照料、文娱活动等,同时也为医护人员分担了不少工作。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九九”重阳节等节点都会开展大型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者们也会在平日不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平均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余次。

       优势在氛围浓

       志愿服务实现“三赢”

       2006年起,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在成都市率先探路“医养结合”,打造医疗康复为基础、专业照护显特色、机构社区广覆盖、社会关爱聚能量的特色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医养结合”成都模式的创新之路。通过重点打造康复医学科、临终关怀科(安宁疗护中心)、神经内科(阿尔茨海默病综合管理中心)、营养科、综合外科等5个特色专科,提升医养质量。

       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实行医生、护士、护理员“三位一体”的患者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老年患者的医疗和生活服务的专业性。2015年,该院还成为成都市老年服务示训中心,2021年成为成都市老年照护质量控制中心,引领提升全成都市的老年照护质量和专业水平。

       为推动“医养结合”服务从院内“破圈”,向全社会延伸,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不断践行医疗资源覆盖社区和养老机构,推进医养融合的发展思路。2019年起,医院通过托管日间照料中心等方式,建成7个“社区医养结合站点”,这些站点扎根在市民身边,整合民政、医保和卫健资源,在“养”的基础上植入健康管理、中医、康复、照护、安宁疗护等元素,就近满足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2021年,该院又组建多学科团队,开展居家延伸综合健康服务,为60岁及以上有相关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健康评估、体格检查、药物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中医、家庭病床、照护服务等10类50余项综合服务,形成了“居家综合健康服务”,一站式满足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居家医疗健康需求。

       而提到其中的“社会关爱聚能量”,志愿服务联盟一直是该院力推的重点项目。从2014年首次开展志愿联盟服务活动至今,志愿联盟服务单位达到了140余家,志愿者人数超过12000人。

       相较于常人理解的志愿服务和活动,志愿服务联盟在传统的招募单一志愿者的基础上增加了招募联盟单位,这让许多爱心企业纷纷响应,使其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爱心志愿服务队伍。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联盟充分发挥了全社会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和积极氛围,调动了相关的社会资源,“许多单位、学校和企业都有通过志愿活动来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效益的愿望,我们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平台。同时,随着大批志愿者的到来,老人的很多实际问题得到了解决,实现了支援单位、医院和患者的‘三赢’”。

       送温情暖人心

       志愿者和老人相互感动

       2017年,由于和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有业务往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都市分公司社会医疗保障事业部负责人任超听说医院在招募志愿服务联盟成员单位,跟部门和公司商量后,毫不犹豫就代表部门报了名。从那年起,任超和同事们每年都会在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开展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已开展了10多次。

       任超的客户里有不少人年事已高,他也见过很多生活困难的家庭和缺少关爱的老人,“老人一边渴望和儿女在一起,一边又怕耽误儿女工作,医院里很多住院老人们有着这样的心理矛盾。”任超说。 

       2019年9月,任超和同事们在医院里认识了老奶奶胡翠英(化名),胡奶奶和任超没聊多久,就突然泪如雨下。“我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她孙女好久没来看她了,今天终于看到了孙女。”任超说。

       但实际上,胡奶奶是把任超的同事陈悦泽错认成了自己的孙女,任超和同事们便心照不宣地“将计就计”,让陈悦泽扮演胡奶奶的孙女送去问候。胡奶奶一把紧紧攥住“孙女”的手,脸上浮现出笑容。“胡奶奶的话不多,但我们能看出老人真的很需要关怀和陪伴。”任超说。

       自从报名成为“红夹克”后,任超和同事没有错过一次志愿活动,陪老人聊天,为老人理发、表演节目、拍照等。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发生后,他们还会在节日期间录制问候视频发给医院,让老人们通过医院显示屏或智能手机收到祝福。2020年,因疫情防控需要,当年的一次志愿服务联盟活动在线上举行,任超和同事们通过网络送去了“云祝福”,让屏幕另一头需要长期在院的老人非常感动。那一天,医院在院患者,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樊爷爷登台,为志愿者们讲述了自己的从军故事,任超也在另一端听出了眼泪:“没想到也会有被他们感动到、鼓舞到的时候。”

     “在一次次志愿服务中,我也学会了换位思考,体会家里长辈的难处了。”任超告诉记者,自从成了医院的“红夹克”,他和父母的联系比以前多了很多,也更愿意抽出更多时间陪陪自己的爸妈,“自己的话,也突然觉得更要把身体养好,等老了后不给家人和儿女添麻烦。”

       参与今年志愿服务联盟活动的西南财经大学学生也回忆说,他们在医院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经常被老人们关心。一旦忙久了,一些老人会提醒他们休息一下,不断地说着“辛苦了”。“有一次给老人读报,看到对面老人的脸,觉得非常温暖和慈祥。那位爷爷也很心疼我们,一直问我累不累,渴不渴,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的爷爷奶奶。”志愿者代表说。

     “红夹克”添新彩

       志愿长廊撑起“孝文化”一景

       2014年,首批19家单位加入了“关爱老人·情暖夕阳”志愿服务联盟,如今这个队伍成员已经扩大到了三位数,志愿者中不仅有党政部门工作人员、企业员工、医务人员、学校师生,还有部队官兵、公安民警、文艺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等。他们前来开展志愿服务时还会充分发挥自身职业优势,帮助老人解决许多具体的生活问题。“志愿者里面有很多专业的演职人员,他们会在活动里为老年人准备文艺节目,愉悦他们的身心。此外,律师志愿者也很受欢迎,一些老人会经常找到他们咨询法律问题,老人因此解决了很多的实际问题。”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说。

       因为在开展志愿服务时,联盟成员们都会身穿红色的夹克,在医院里分外耀眼,久而久之,无论是在院的老年患者还是医务人员,都会亲切地称呼他们为“红夹克”。

     “我刚来这家医院工作的时候,就发现医院里除了我们这些‘白衣服’,还有很多‘红夹克’。”一位2016年进入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工作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发现了病房里的不一样。

在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中,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需要长期在院治疗,和外界接触的时间相对较少,但他们一直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却因为行动不便不能灵活操作收音机,也不能全身心阅读报纸。“很多患者因为视力听力问题看不清报纸听不清广播,我们护士也会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但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医学上的帮助,没有更多时间专门为他们解决生活和精神上的需求。”护理工作人员说。

     “红夹克”们除了会定期前来照顾老人生活,还会为他们读报纸讲新闻,给他们讲成都和国家有什么新变化。一些在院的老党员、老干部通过志愿者了解到了家乡和国家的发展变化,都感到很欣慰,心情好了许多。志愿者还会教一些患者用智能手机,很多老人在他们帮助下,已经会用手机看新闻发微信了,甚至和亲人视频聊天。

       记者在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的老院区和一、二期大楼之间看见了一条“志愿者栈道”,每当有一个新的志愿团队加入,栈道旁都会多一块爱心牌。如今,栈道两边已立起了100多块爱心牌,成了该院“孝文化”一景,让住院老人们不再寂寞,装点了他们的夕阳人生。


     “红夹克”感言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关心老人是我们每一名官兵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我们是雷锋同志的接班人,我们继承雷锋同志爱老敬老这一优良传统,并将这种美德投入有限的服务中,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加入我们,一起践行雷锋精神,做更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空军某驻地部队


       传承和发扬敬老爱老的优良美德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希望更多的人积极行动起来,投身社会公益行动,把奉献精神转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成为爱心善举的传承者和敬老爱老的践行者。

 ——成都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秩序处二环路高架大队


       作为志愿者,每个人伸出一只手,就可以为需要帮助的人撑起一片天。我们相信微光可以成炬,大爱映苍穹!在志愿精神的激励下,我们可以点亮青春的“指路明灯”、提升青春的“能量值”、练就青春的“宽肩膀”,向着梦想的方向奔跑!

 ——成都双流机场贵宾中心团总支


       参与志愿服务,或许会牺牲掉我们的学习或休息时间,可是看到老人们灿烂的笑脸,听到他们话语里洋溢的幸福感,我们也觉得心里暖暖的,觉得一切都值得了。这份暖意不仅来自志愿活动的满足感,更来自身体力行弘扬“敬老、爱老、助老”精神的自豪感。

 ——成都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老人是社会的财富,是最值得尊敬的群体,他们年轻的时候曾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为养育儿女任劳任怨、竭尽所能,我们有责任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学会尊重、关心、爱护身边的老人,用我们微薄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


       同步播报


       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

       为全市老年人送健康“大礼”

       2020年12月16日,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二期建设项目(康复疗养楼)开工。两年多后,时间来到2023年10月20日,该院志愿服务联盟活动的主会场便设在康复疗养楼广场。

       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院长胡显良表示,如期正式投入使用的康复疗养楼,新增床位900余张,设置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康复医学科、中医内科、全科医学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血液科、内镜中心等临床、医技科室,配备了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康复设施。“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改善就医环境,提升医院健康服务能力,满足老年患者需求。”

       项目建成后,还将提升该院作为成都市唯一一家以老年病、慢性病诊疗为主的市级公立三级老年专科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营造“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康复环境,为“健康四川”贡献力量。该院将以康复疗养楼投入使用为契机,“以医引领”,开创“老年疾病一站式诊疗”“医护康养一体化服务”模式,实现大家最朴素的愿望——让老人“活得久,活得好”。这是该院的庄严承诺,也是在重阳节为全市老年人送上的一份“大礼”。

       未来,该院还将充分发挥成都市医养结合质控中心作用,着力提升成都市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持续推进医养结合事业发展,让老年群体享受到标准化、同质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为实现老年人享有健康幸福的晚年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