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3年10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一呼一吸间 守护生命线
——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医疗团队
□本报记者 侯文瑾

       在病情上,当呼吸与危重症一并提及时,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在这个非手术科室中,生命的脆弱也会在各种复杂的病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我们对呼吸内科的认识,药物控制、长期管理……在深入了解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医疗团队后发现,他们在患者的一呼一吸间,与死神“抢时间”。

       生死一线

       集众多前沿技术于“一身”

       呼吸与危重症监护室(RICU),这里不像重症监护室(ICU)的名号那样令人熟知,但对于因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生命危险的患者来说,这是一个更为专业,且必不可少的“生命支持器”。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很早就认识到呼吸重症治疗的必要性,1994年率先于市级医院开始建设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并成功救治大量病人。从最初的4张床到2010年的7张床,如今已有15张病床。”RICU病区主任沈剑介绍道,一般来说,呼吸与危重症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和微生物感染、脓毒症、呼吸衰竭都较为常见且严重,对于肺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大咯血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抢救和溶栓治疗,最终也会回到RICU,“在呼吸与危重症监护室里,做好生命监测、循环监测是重中之重,我们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做好监测。”

       沈剑表示,作为成都市呼吸健康研究所、钟南山院士工作站挂牌单位,科室的发展理念在全省范围内都有着较强的前瞻性。近五年来,呼吸与危重症亚专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他介绍,2017年后,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也不仅仅是关注本学科的发展,而是根据患者的生命支持需要,陆续开展血透、人工肝、体外二氧化碳清除等技术。早在2019年,医疗小组组长严方涛从广州学习回来后便在医院开展了人工肺(ECMO)技术;2020年,科室又派出医生王乾辉,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学习重症超声。与此同时,随着细菌耐药发生增多,快速病原学检测如二代测序NGS,床旁快速病原学检测、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病原学检测也得到广泛应用,能更及时的成功救治患者。

       目前,RICU拥有14台先进有创呼吸机,多台无创呼吸机。开展了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CRRT、床旁血管介入、气道介入等先进生命支持及监测技术,每年救治病人从2000年之前的几十例到目前每年接近400例,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

       抢出更多的时间治疗

       让患者受益是发展技术的意义

       呼吸重症监护室里的病人病情进展非常迅速、死亡率高,若不及时、正确地开展救治,会延误患者病情,甚至加速患者死亡。因此,快速明确患者肺部病变情况尤为必要。传统方式下,肺部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胸部X线或CT检查,但临床上常常出现等待时间过长或病情过重无法外出完善CT,这些都会导致无法及时明确病因。走在前沿的重症超声则是基于降低危重症患者的转运风险,更快、更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应运而生。“床旁重症超声可以实时、动态监测患者的病情,具有便捷、无创的特点,对医生从病理生理上多角度精细化管理患者有指导作用。而且尽早地明确病因,也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让患者受益。”据王乾辉介绍,超声的可视化是更为立体、精细和具体的,直接拉近了医生与患者病因、病情之间的距离,这项称得上在西南地区领先的技术,只是努力的目标之一。

       2014年8月,王乾辉正式进入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启自己执医生涯的成长路。2017年,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开始搭建平台,注重人才培养,广招贤才,“当时在监护室里还没有专职的医生,这样的平台可以让我有更大的空间去发挥专长。”作为第一名决定留在监护室里的医生,王乾辉始终跟随科室发展的需求,坚持以对患者精细化管理为导向,不断学习新技术,先后主持及协助开展多项新技术,包括“第一例俯卧位通气”“第一例床旁血液净化”“第一例重症康复”“第一例DPMAS联合血浆置换术”“第一例重症超声”“第一例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术”、脓胸及包裹性胸腔积液的超声引导下穿刺、超声引导下气管切开等。

       VTE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落户”

       剑指致命肺血管疾病

       早在2016年,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就启动了全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项目,特别关注到肺血栓栓塞症,“2021年,由成都市呼吸质控中心牵头,成立成都市院内VTE防控联盟,并启动了全市VTE防控的摸底调查,以深度了解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该项工作上的现状。2023年VTE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经过全市打擂落户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负责人李群说道,之所以如此重视VTE防治工作,是为了各级医疗机构能更好地应对VTE这一疾病的动态评估和规范化防治,最大程度上避免患者因为漏诊、误诊导致的生命威胁,提高医疗质量安全。

       慢性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都是难以诊断明确、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为进一步提升呼吸疑难及罕见病的诊疗水平,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更是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牵头成立了“呼吸疑难罕见病中心”。“自2019年钟南山院士工作站正式挂牌后,我有幸加入对接工作的团队当中,成为核心人员,并开始对肺血管疾病进行更深入系统的学习。”青年医生胡辉荣带着科室委以的重任到广州,将肺功能检测的质控标准、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支气管动脉栓塞术、肺血管病右心导管检查术等先进理念和规范化技术操作都带了回来。“我们不仅将学回来的技术用于临床实践,更是积极携手广州呼研所、北京协和医院等国内一流团队,不断实现对呼吸系统的疑难和罕见病更高效的诊断和更高质的治疗。利用大数据平台,通过资源共享,模型共建等手段进行学术研究。”数据统计,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22年DRG综合排名全省第3,CMI排名位列全省第4。胡辉荣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方向充满了干劲。

       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肿瘤患者有了更优解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肺癌的早期治疗以手术及根治性放疗等局部治疗为主;疾病发展到晚期,以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全身综合治疗为主。肺癌早期通过手术根治,可以达到痊愈效果,生存质量及生活周期要远优于晚期患者。但是很多高龄或者有严重并发症、基础疾病的患者,无法承受手术、放疗等传统治疗手段,他们该如何延长生命,成了一个近乎无解的难题。

     “肺癌是目前全球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以个体化精准治疗为主,治疗方法多元。2019年,带着科室的嘱托,我到意大利萨萨里大学进修,2021年到上海肺科医院进修,系统地研修肺癌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技术,以及肺部肿瘤热消融技术等前沿的癌症治疗手段,来应对肺癌患者的难题。”肺部肿瘤亚专业组医疗组长邬亭亭表示,随着对疾病生物学和肿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除了传统放化疗,前沿的应用技术也给肺癌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获益。目前,对肺癌精准化治疗的目的是消灭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组织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肺部肿瘤热消融这一微创精准术式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热消融可以一次解决一个或多个肿瘤,并可以多次进行,比如我们现在常见的多原发早期肺癌。”目前邬亭亭所在的肺癌及呼吸介入亚专业团队利用该技术为数十位患者根治肿瘤的同时让患者收获了良好的生活质量。

       同时,肺癌及呼吸介入亚专业团队也可通过内科综合治疗联合支气管内超声检查、BTPNA高频通气下腔内介入治疗、光动力治疗等先进技术,提高肺癌患者的诊治率,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精细化、一体化的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