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后勤保障部副主任胡强踏上了前往丹巴县半扇门乡火龙沟二村的扶贫路。告别工作繁忙的妻子与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他把自己“抛进”了这个高原上的小村落。
刚刚开展工作时,心气很高的胡强准备大展身手,可后来实践了才发现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不过就是纸上谈兵。“到了农村还得虚心学习才行,尤其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必须要向当地干部请教才能更好地处理,否则容易引起误会,激化矛盾。”
4月27日,胡强像往常一样到乡政府办公室开始工作。刚坐下没多久,就听到办公室外闹哄哄的。火龙沟二村两位“气势汹汹”的村民找上门来,他们对村上地质灾害监测员的工作安排产生异议。胡强将两位村民好好安抚了一番,并当即决定,下午就下村调查协调。
由于村路去年被泥石流冲毁,本来只需40分钟车程的路,胡强一行人爬坡上坎,用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村活动室。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拉锯战”,胡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对双方进行劝说,最终成功化解纠纷,促使双方达成共识。
会议结束,送走村民,胡强还得原路返回驻地,出门才发现竟然下雨了,村长找来了一辆拖拉机送胡强一行下山,分别时往他们手里塞了一支手电筒。
打开手电筒,胡强照亮了前行路。
一张规划图 勾勒新天地
5月18日,何斐住的板房又飘雨进来了,这个不到8平方米的屋子,是他驻村扶贫的“大本营”。床头柜是捡的,毛巾杆是自己做的,饮用水是在县城买的桶装水。好在还有互联网,这支持着何斐规划着一个“大心愿”,打造竹巴龙乡“金沙古渡”特色示范小镇项目,与金沙江畔的村民一起向全面奔小康的目标奋勇向前。
2018年7月,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后勤保障部职工何斐被选派至巴塘县竹巴龙乡拉扎西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初到新岗位,何斐就马不停蹄地开展摸底工作。
竹巴龙乡位于巴塘县境中部,国道“318”线从这里通往西藏。在这片土地上,何斐准备大干一场。“我希望以后带孩子自驾西藏的路途中,路过竹巴龙时,这里会是一片美丽繁荣的景象。”然而,2018年,受“11·3”金沙江白格堰塞湖险情波及,洪水犹如奔腾的巨兽,一瞬间就淹没了沿河的村户房屋。
大水淹没村庄,却没有淹没希望。何斐说,目前灾后重建工作和特色小镇建设正在按部就班进行中,垫高防护工程前期工作刚刚完毕,修缮工作也正在开展中,接下来就将建设公共基础设施。
“当游客在新的金沙江大桥停留休息时,首先看到的是漫山遍野的雪白梨花。传统藏式民宿的大露台前,游客围坐在一起,一边喝着酥油茶一边品尝藏族特色小吃,一边看上边的风景,享受安静的凉风带来的丝丝惬意。小憩一晚后,第二天高高兴兴出发赶往令人向往的西藏。村民因此每年每户增收10万~20万……”在飘雨的板房,何斐看着小镇规划图,兴奋地构想着这美丽的图景。
一套笔记本 记录情与爱
每次下村入户,余桂强总会带着他的一套日记本(民情日志与工作日志),村民所有的生活痕迹、问题、收入、家庭情况,包括他们使用的一针一线、柴米油盐,都被他用黑色签字笔清晰地记在了上面。每月固定的4次走村入户,是这一套日记本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候,也是余桂强的皮肤被高原上的阳光暴晒的时候。
爬坡上坎来回1小时,余桂强与他的日记本一起变得“黑”了些。
打开日记本,让时间回溯到2018年7月,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信息部职工余桂强与何斐一起被选派到竹巴龙乡拉扎西村开展脱贫攻坚援藏工作。刚到没多久,他就给村子送去了一份暖心大礼。
7月22日,余桂强经过走访,发现当地有18个孩子新学期的学费都无望后,立即建立了一个爱心微信群,向身边所有的亲朋好友募捐,100、200、500元……爱心迅速汇集。7月23日,18个孩子又有了新的希望,他们收到了余桂强所募集到的11000元捐款,一张张兴高采烈的脸庞,让余桂强更明白自己工作的意义。“他们笑着说一声‘谢谢’,我就感觉为老百姓所做的事都是值得的。”
凭借自己来自于医疗系统的优势,余桂强在平时入户走访的过程中,还积极对老百姓进行医疗政策的宣传普及,让他们在看病治疗方面少走弯路。“不过我不是很懂藏语,与老百姓沟通比较困难,工作中的交流需要村干部配合,进行藏语翻译。”余桂强说,这是他遇到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个情况,他在平时会学习一些简单常用的藏语,并对村民进行汉语培训。
辛苦与快乐,困难与汗水,点点滴滴的努力,余桂强与他的日记本一起在不断“前进”。
一颗柔软心 沉进泥土里
两年前,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医学装备部“女将”胥嘉被派往丹巴县梭坡乡共布村参加扶贫攻坚工作。
胥嘉第一次入户,是到贫困户徐远富家。70多岁已经耳聋的徐远富在田地里顶着烈日干农活时,患有长期慢性病的老伴则在家门口小床上躺着养病。家中的儿子,曾经的顶梁柱也在两个月前因患重病卧床不起,儿媳妇在旁边忙碌着操持家务。放假的两个孙子则是在旁边给自己父亲按摩着已不听使唤的手和无力支撑的腿。最终,经过胥嘉一系列努力后,徐远富家终于减轻了经济负担,生活得到了保障,获得新生。
在政策的指引下,胥嘉决心要做得更好,她相信脚下沾多少泥巴,心中就会有多少百姓。然而作为一名女性,她所遇到的问题要更多。但胥嘉努力的方向,是通过心与心的沟通来做朋友,以诚心待人。
两年来,胥嘉的努力得到了印证。9000米长的安全饮水管道、2000米长的水渠建成了,实现了户户通水;15名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全部入学;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5人参加2020年基本医疗保险;10户贫困户全部完成易地搬迁并足额兑付补助资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可达到5000元以上,总体人均收入比脱贫前翻3番……
胥嘉说,两年来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在脱贫攻坚道路上所做的工作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及赞美。“国家的强大,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让贫困人民看到了盼头,等来了希望。我也要把奋斗当作青春的底色,不辜负美好的青春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