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0年06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医生,我是不是得牙癌了
成都市青羊晶瑞牙科诊所 夏悦

最近常有病人问我:“医生,我最近嘴巴里有问题,帮我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大问题?”


    检查一看,绝大部分只是些常见的牙龈炎、舌乳头炎之类的病症,或者是口腔内的正常解剖结构。当给这些病人解释以后,有人将信将疑地离开,临走仍然看得出他其实不怎么相信。有人甚至直截了当地问出来:“老师,我不会是得了牙癌吧?”

 


“恐癌”心理在作祟

 


    何谓牙癌,我也问了不少的患者,大概了解到他们所说的这种病有些类似之处,比如都是听说过谁家的亲戚、谁的邻居得过,都会在短时间内要人性命。


    其实我想说的是,口腔医学科内有个专用名词叫“恐癌”心理。简单来说就是会从心理上极端惧怕自己患上癌症,从而产生忧愁、恐惧等消极的情绪,从而造成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免疫功能降低。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诊断水平的进步,癌症的诊断率、报告率有所提高。加上一些大众误导,比如得了癌症无法治愈,癌症会短时间内致人死亡等,让大家都是谈癌色变。一些心理素质不是特别好的朋友就会患上这种“恐癌”心理。

 


为什么口腔很容易“恐癌”

 


    这是由于患者对口腔解剖结构的了解不足造成的。因为口腔内的各种器官种类较丰富,结构形态比较多样,以舌头为例,仅是舌乳头的形态就有好几种,特别是体积较大的轮廓乳头,平时分布在舌体靠近舌头根部的区域,不用力伸舌一般人是注意不到的。一旦舌头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舌乳头发炎或溃疡让人不舒服,自己对着镜子照的时候使劲把舌头伸出来检查,一不小心就发现了“面目狰狞”的轮廓乳头,自然会让不明所以的人大惊失色,以为是什么严重疾病导致的赘生物,从而联想到会致人非命的癌症。


    口内黏膜神经分布丰富,感觉较为敏感。加上舌头运动灵活,一有不适立马能感受到。我就亲自遇见过不少牙龈脓肿或慢性根尖周炎瘘管形成的患者,战战兢兢地问是不是出了“大问题”。其实只是最常见不过的口腔疾病而已。


    口腔黏膜病的病情种类、分型多,病程通常较长,容易造成口内黏膜、唇、舌等的颜色和形态改变,患者的感觉通常有灼热感、持续疼痛、局部麻木等。这同一般人平时想象中的“癌症”形象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也是口腔成为“恐癌重灾区”的原因之一。

 


真正的“口腔癌”是什么样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表明,全球每年口腔癌新增患者人数超过26万,近1/3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为4.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占总数50%以上。口腔癌的发病人数在全身癌症发病人数中占8.2%左右。大概在10万人里面就有一个会有口腔癌的症状。口腔癌基金会(OralCancer Foundation)发布的信息,今年,超过43000名美国人会被诊断患有口腔癌,8000多人将会死于口腔癌症。


    口腔癌的发病率在癌症中还是较高的,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比如戒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但完全没有必要过度恐慌,就像不必对其他癌症过度恐慌一样。即使真得了口腔癌,术后五年存活率可以达到80%,所以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我们定期去正规的口腔诊疗机构看牙的同时顺便让医生检查一下口内黏膜、舌头、口内其他软组织等,就能让绝大多数的口腔癌在早期被发现。而不是自己在家里面照镜子,进行自我检查和杞人忧天的自我诊断。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专业的医生和机构,多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增加对口腔相关疾病的认识,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