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强省”战略领导下,成都市委、市政府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政府目标任务,接受群众满意度测评。
如何让群众就近、方便享受到中医药服务从而让他们满意?成都市卫健委中医处处长赵春晓说:“让群众满意,需要建立在两个前提下:第一是方便,能够在离家最近的地方享受到中医药服务;第二是疗效,能够在中医药服务中见到良好的效果。”她说,这两个前提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一个系统工程,“在5年前,成都市的中医药发展都是不均衡的,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中医药均衡发展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下去实现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2016年,建立科学而清晰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的行动启动。成都按照6所分布在不同方向的三级乙等中医医疗机构的位置,将全市划为6个片区,由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这所三甲医疗机构牵头,实行逐层帮扶带动,以实现整体上的能力进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成都已经拥有8家三级甲等中医医疗机构,是四川省最多的城市。
在“分片提升”的同时,很多中医专业的优势开始凸现出来。2018年,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有4个中医科室获评“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分别是儿科、肺科、心血管科以及血液病科。
8家三甲中医医疗机构、4个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6个国家级重点专科,他们起到的是一种“龙头作用”。在“龙头”的带领下,成都中医药服务体系呈现出一种科学的架构:顶端是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间的枢纽是区(市)县中医医疗机构,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成为支撑,村(站)卫生室成为网底,另外还有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作为补充。
服务能力提升
四级一体化服务体系下的“化学反应”
成都中医药服务体系架构的建立,如同大楼完成了建设,这项工作之后,需要进行内容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满足更多普通患者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让中医药服务更加“接地气”,成都市开始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中医馆和中医角。
名医馆、中医馆和中医角,被称为“两馆一角”,它们的建设,推动了中医药融入“15分钟健康圈”。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成都市394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建成了中医馆,完成了141个“示范中医馆”和800个“规范化中医角”建设,使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到了53.2%。
“两馆一角”的建立,使成都市中医药四级一体化服务体系产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体现在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增强、更加活跃了中医药市场等几个方面。人们渐渐形成意识:治未病或者小病,找家门口的中医馆或中医角就搞定了;而稍重一点的病,可以寻求区(市)县中医医院的帮助;如果疑难重症需要找中医,那么就去三甲中医医疗机构。
“因为可及性提高、服务能力增强,中医药在民间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如今随便走到哪个区(市)县的城市和乡村都可以发现,中医药服务很是深入人心,大家信中医、用中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就医方便、价格低廉而且解决问题。”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中医专家刘耀说。
中医药变成时尚
让中医药文化融入每个人的血液
成都中医药的快速发展,除了体系的完善、可及性增强、服务能力提升外,还跟同时推进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有关。“中医药是中国的文化瑰宝,需要不停地传播,让它融入每个人的血液里。”赵春晓说,近几年,成都市采用了多种方式强有力地推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每个乘坐公交、地铁的市民也许都在车上看到过《四季养生》的公益宣传片,这是一部全国首创的动漫形式的中医养生理念推广片,虽然较短,但形象生动、节奏明快地将养生理念传递出来,让人轻松地植入脑海。
这是成都在中医药文化推广中的一次创新,它的成功让中医药专家们坚定传播的力量。于是,该市专家组编印了《四季养生食谱》《小厨房大健康》等科普书籍,用最易记住的语言、最易买到的食材、最易操作的方法指导老百姓科学养生。
在这个过程当中,成都市还组织“成都名中医流动车”下基层义诊活动,不仅让老百姓在基层与名中医面对面,而且通过他们将中医药文化灌输给群众。这个活动是从2018年底启动的,每个月举办1~2次,每次都有12名左右的省市名中医参与,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60多次,覆盖了成都市的每一个区(市)县。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传承,而且需要与时俱进地发扬。如何传承?成都市卫健委采取了启蒙教育的方式。
赵春晓说,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寓教于乐、贴近生活”为特点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命名首批22家“成都市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基地”,成立泡桐树小学“校园中医文化馆”,广泛开展“小郎中”体验营、“我是小药师”体验日等启蒙教育。
传承找到了良好的方式,那发扬呢?
著名中医专家夏隆江,因为擅长过敏性疾病的诊治。他牵头创办的秉正堂中医馆,短短几年已经发展到5家店,吸引了大批中医药博士、硕士参与,让中医药文化在民间呈现出火热的状态。为了让人们更容易接纳中医药,夏隆江对部分中药剂进行了创新,比如,他创造了中药鸡尾酒、中药咖啡、中药糕点以及中药养生茶点等。他说,中药本身就取自大自然,给人留下了太多创造和想象的空间,“它不应该是老旧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除了亘古不变的疗效需求,中医药也应该是先进的、时尚的、令每个人都能以享受的态度去接纳的。”
“把中药变成时尚”,这样的提法和做法也是成都发扬中医药文化的最好诠释。
正是成都对中医药文化的大力推广传播,让外籍人士也越来越认可中医药、接纳中医药。
在成都举办的第十八届世警会以及2019成都马拉松赛事上,中医药服务皆亮相出席,为赛事提供医疗保障,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认可,并将成都推动中医药服务的经验转发全国。
在这两个大型赛事中,成都为来自全球的参赛选手提供针灸、火罐、按摩、推拿、药物敷贴等传统中医药服务,让身体不适或受伤的选手尽快恢复。在世警会龙泉赛场上,来自法国、射击类比赛的总裁判长阿兰·乔利手指老伤复发,手指僵直,担心进医院影响比赛,他选择了中医专家提供的服务。经过针灸和推拿,很快他的手就恢复自如,阿兰·乔利大为惊讶:“中医太不可思议了、太神奇了,我一定要向你们表达诚挚的谢意!”那天的比赛结束后,他真诚地为成都中医写下了一封感谢信。
赵春晓说,成都对中医药文化的推广其实不止这些,“我们还有以中医药文化为特色打造的院落(比如驷马桥社区),有中医药文化一条街(比如肖家河、枣子巷),还有以川西旅游特点打造的‘林盘诊所’(比如都江堰)……文化的推广让中医药的影响力更大、群众基础更强,反过来又促进中医药发展,而最终的目的,就是用中医药的‘简、便、廉、验’去守护群众健康,促进成都这座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