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0年06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简阳护士胡艳华——
8年行程近8万公里 为患者送药17万多袋
本报记者 侯文瑾

 “出发吧,跟上前面师傅的货车。”5月26日早晨9点,载满药液袋的小货车从简阳市人民医院出发,随行的小车上是简阳市人民医院肾内科专科护师胡艳华,以及此次随行的副护士长魏萍和医师任剑飞。他们所“护送”的是腹膜透析液,这一条条通往每个患者家的路,对他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对于长期需要透析的尿毒症患者来说,腹透液已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药品,更是他们生活、生存不可或缺的部分。简阳市人民医院开展为腹膜透析患者送药到家,由肾内科主任陈德政作为该项目牵头负责人,胡艳华作为护理延伸服务的专科护师,已经连续8年为患者送腹膜透析液上门,累计行程近8万公里,送液体17万多袋。

 

故事1 不像病人的患者
     “看到院子里的草莓了吗?我自己种的!”

 

记者随胡艳华一行最先前往石板凳镇官堰村4组李秀(化名)的家,刚走到通往院落的村道上,小货车已经先行抵达正在卸货,满脸笑意的婆婆已早早站在门口迎接,“胡老师来看我啦!快进屋坐!”直到胡艳华让其撩起衣服检查导管情况是否良好时,记者才得知,她本人就是患者。


“这个消毒水是什么时候买的?保质期过了吗?最近透析液颜色怎么样啊?”胡艳华一边问,一边做着记录,透析记录上还有尿量、超滤量、体重等数据,以便确认李秀近日的透析情况是否良好,有无发炎迹象。“才买的!一直用的这个牌子,透析出来的水很清!放心!好得很!有问题了给您汇报哈!”李秀的精神状态完全不像是在做腹膜透析的患者。据李秀介绍,她今年55岁,2018年确诊尿毒症后,血透了一年,由于自身血管条件太差,因此无法造瘘维持血透治疗,听取医生的建议后,李秀开始腹膜透析之路,现在身体状况自己感觉和正常人没有两样。“我和其他婆婆一样,能带孙,也能种点东西,看到院子里的草莓了吗?我自己种的!”摆“龙门阵”间,货车师傅将她下个月的药已经一箱箱的搬上楼,放置在阴凉通风的房间里。

 

故事2 想工作也想健康如常
     “要不您帮我们找工作嘛。”

 

今年42岁的刘红(化名)家住简阳市区,经济条件还不算差的她为自己搭了个简易的隔离房,专门用来做腹膜透析。根据医护人员的建议,在专门透析的位置上安装了紫外线消毒灯,15箱腹膜透析液摞在空置的房间中足足有一人高。“经济压力还好,老公说让我吃好耍好就行了!孩子成绩也没什么操心的,就是耍久了也无聊。”对于曾经是某电信营业厅职员的刘红来说,有份工作成了现在的梦想。


胡艳华的到来不仅是送药,还倾听患者描述自己的心情和需要,随行的医生任剑飞可以确认其健康情况,更是给患者寂寞的环境里添了人气。趁着胡艳华和魏萍在,刘红的心里话更是一股脑地倾诉出来,“因为疫情在家‘耍’久了,我现在更想出去工作了!想做兼职,倒班时间不够自由影响到透析,想做全职,我拿不出健康证……我们这些患者的工作需求应该也是有的!不然您帮我们病友组织组织嘛。”胡艳华听在耳里,记在心上,承担着护师和“心理护师”的双重角色。刘红回忆起刚刚被确诊肾炎时,年轻的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随着病情的发展,2018年不得不通过腹膜透析来维持,“我也不晓得腹膜透析是个啥子,躺病床上透析的时候,觉得人生好没有意思,活得好累啊,除了丈夫鼓励我,就剩胡老师给我的安慰最多,耐心教啊,送药啊,他们都没放弃我,我这才慢慢好起来的。”刘红说,自从自己接受了这个事实,按时透析和按季度复查,人也恢复开朗了,有各种突发的异常情况,在微信上都能随时和胡艳华取得联系,“晚上十一二点她都在,还有按时送到家的药,我过得很心安!”

 

故事3 见证“过命的爱情”
      11年的点滴化作一个拥抱

 

今年,是张德博(化名)做腹膜透析的第11年,刚刚诊断出尿毒症时,他才33岁,妻子曾燕28岁,正值青春的二人奔波在各个工地上,做着搭建钢结构的生意。 “当时在工地上条件太简陋了,自己也没注意,操作也不规范,随便拔插导管遭了一次腹膜炎,然后决定回简阳,把活包下来给工人做,赚点小钱。” 张德博回忆刚开始透析的时候,很是辛酸,回到简阳后,心酸的事情又多了一件——当年,可以腹膜透析的医院只有简阳市人民医院,而且,要自己取药回家。一次开的药是一个月的用量,有15箱,每箱重近20公斤,总重量近300公斤,对于张德博来说,搬运重物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这一切都落在曾燕的身上。张德博负责把小货车开到医院仓库,看着曾燕一箱箱往车上搬,直到2012年9月,简阳市人民医院将需要腹膜透析的患者的家庭住址登记在册,此后,每月见到的场景便是来随访病情和透析情况的胡艳华和医院派来的小货车,送药进家。


回想起当年的点滴,不善于表达感情的钢铁男儿,伸出手臂与妻子深深一拥,11年想说的感谢全在里面,两人笑中带泪,空气瞬间弥漫着甜,甜过茶几上应季的枇杷。

 

故事背后 8年送药路
         走得辛苦却不细说坎坷

 

5月26日大清早,胡艳华提着自己的工作服利索地上了车,拿着记录本,先到哪家,再到哪家,一路向西、向东,向南或是向北,路线安排得清清楚楚,这些患者的家她每月轮流着要去走访几户,同一户的间隔不会超过3个月。这件事从2012年9月起,她就坚持在做。


2001年,刚从卫校毕业到简阳市人民医院内科参加工作的胡艳华抱着对专业的热爱,将专业技术不断提升,直到2011年,医院肾内科从大内科中独立成科、血透技术开展成熟,胡艳华得知,腹透会大幅度地减轻患者痛苦,于是又开始对腹膜透析进行探索。2012年,胡艳华取得了腹膜透析技术专科护师证,加上对需要腹透的肾病、尿毒症患者的需求已有着一定的了解,胡艳华便主动承担,成为科室送药到家服务项目的实施人。


“我们医院没有开展腹膜透析时,不少简阳的患者会去成都市区订药,往返的成本可想而知,后来开展起来后,家远一点的仍然要多花上百元找车和搬运腹膜透析液。经济条件差的,甚至放弃治疗。”胡艳华想到当年的情况很是惋惜。为了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医院肾内科于2012年9月开启了每月一次集中免费运送腹膜透析液到患者家中的送医下乡活动,最大程度地为居家透析患者“减负”,从此就有了“铁打”的胡艳华,分批下乡的战友。


漫漫送药路,胡艳华走得并不容易。患者的信任成了胡艳华脚步不停的动力,正如刘红坚信的“有胡老师在,怎么可能断药呢?”事实上,胡艳华把难处都做了“保留”。2016年,胡艳华身体不好,劳累间不经意的在下乡随访后意外流产,手术还造成了宫腔粘连;同年,胡艳华耳膜化脓引起穿孔,经常感染影响听力,随后做了耳膜修补术……“因为身体原因,想过放弃,但患者那种全身心的信任,那种将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的感觉,根本放不下。”胡艳华还将继续提灯,照亮腹膜透析患者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