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3年10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做好管理预防 对人对狗都好
□本报记者 白华宇

       这几天,关于城市中放养犬只和无主流浪犬只袭击路人致伤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全国多个地方宣布将加强犬只管理,犬只管理细则的落实以及文明养宠等措施再度被相关部门进一步强调。

       我们常说“狗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但作为一种动物,狗和猫等家养宠物并不只是愉悦人类的附属品,如果做不到科学饲养和管理,它们也会给人带来健康和安全的风险。没有约束的烈性犬会攻击路人造成伤害,没有接受免疫的动物可能会传播疾病,如果它们随地大小便又得不到妥善处置,会造成环境污染,增加虫媒传染病传播的风险。因此,即便恶犬伤人不是日常事件,家养动物得不到妥善管理,也会让人陷入长期、慢性的健康和安全隐患中。

       长期的实践证明,实行严格的家养动物管理制度是预防各种相关传染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实行家养犬猫等动物强制登记、疫苗接种和饲主社会化培训,在人居环境尽量消灭家养动物传播疾病的可能性,才会进一步实现人与宠物的和谐共处,反过来也提高了宠物的社会地位和动物福利。如果没有严格的宠物管理措施,或者对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我们便无法最大可能地消除相关的健康安全隐患。

       恶犬伤人事件发生后,一些地方和小区物业成立了“捕狗队”,通过捕获流浪猫狗等措施开展临时整治行动,看上去显示了保障居民安全的决心,但其实,如果在平时就做好宣传和监督,让饲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养成文明养犬意识,真正做到事前管理,就不至于在出事以后才“大动干戈”,对社会资源造成不必要的内耗。

       目前,尽管很多地方已经列出了禁养犬只名单,也明确了相关的管理细则,对犬只登记、疫苗接种等工作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便利,但有网友吐槽说,自己周围依然有一些饲主对此缺乏认识,甚至连在哪办“狗证”打“狗针”这些基本要求都不知道。这说明,当前的犬只管理“执行侧”仍然存在漏洞,宣传与督促这种“提一嘴”的事情都没有落实到位。所以,相关部门仍然应该进一步调动基层力量,填补工作空缺,需要把文明养犬从社会美德进一步转化成所有饲主的个人自觉,增强宠物主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平时就把“预防工作”处理好,少一些伤害,少一点这样的警示教育“素材”,岂不是更好?

       对正在养宠物,或者准备养宠物的人而言,养猫猫狗狗不能只图自己开心,还需要承担对宠物和对他人的责任。从对宠物的选择开始就要量力而行,对待自己的爱犬爱猫既需要善待,更不能放纵。如果实在承担不了相应的责任,在网上“云吸”也挺好的。

       接受登记、接种疫苗、出门牵绳……能提高宠物本身的防病能力,更能防止宠物对他人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面对这些措施要求,千万别嫌麻烦,你为此耽搁的这点时间,却能让周围的人多一份踏实和安全。只有做到文明养犬,做到不滥养、不放养、不弃养,你才有底气说出那句“我家狗狗不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