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0年06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颅内动脉瘤危及生命 “拆弹”专家化险为夷
李诗敏

本报讯 56岁的老胡日前因意识不清和嗜睡被送进了医院,原因竟是脑动脉瘤破裂。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多学科团队配合下,成功帮其解除了多个高危的“血管炸弹”。


老胡被送入急诊科,经检查,在其颅内发现了多发动脉瘤,右侧前交通动脉瘤、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是威胁最大的两个。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张孙富介绍说,动脉瘤的处置目前主要为介入和开颅两种手术治疗方式。介入治疗是通过股动脉顺着血管将特制材料送到瘤体处,将瘤体处进行填塞进而给“问题血管”重新打造一张保护层;而开颅手术则是在完成开颅后,将钛夹安装至长有动脉瘤的血管根部将其夹闭。虽然介入的方式创伤更小,但是对于老胡来说,将不利于良好清除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此外,因为其血管条件极差,多处血管存在瘤样扩张,一旦术中瘤体自发破裂,将不利于迅速采取对应处置措施。经过全科深度讨论及与家属的细致沟通,决定对老胡采取开颅手术。


随后,张孙富率领神经外科医疗组长侯敏医生等,为老胡实施了手术。在仔细分离粘连的脑组织后,充分暴露了各处的动脉瘤。按照暴露顺序,医生先后处理了右侧大脑中动脉瘤和右侧前交通动脉瘤。瘤体的形态极为复杂,含有三个不同方向的子囊。也就是说,问题血管是朝着三个不同的方向在鼓包。而就在医生准备实施夹闭的过程中,出现了瘤体的自发性破裂。针对这一术前已经预计在内的风险问题,神经外科、麻醉科医生及手术护士组成的团队沉着应对。一边降低患者血压,一边在破裂处的前后用血管夹临时设置“路障”阻断供血。经过后续对破裂动脉瘤瘤颈的仔细分离,在其充分暴露出来后进行了精准夹闭,并赶在阻断限制时限前对血流重新“放行”。


术后,老胡的肢体活动、意识均已逐步恢复,现已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