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1版(2020年05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侯静 18小时/天×50余天
本报记者 杨琳

    侯静,中共党员,主管护师,广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理组长。赴新加坡学习后,发起推广“国际化思维 本土化行动”系列护理优化项目,开展了“流程化规范管理简易呼吸球囊检测及故障排除方法”等十余项护理创新项目。具有丰富的重症专科护理经验,配合筹建并直接参与NICU管理,高质量救护神经外科危重患者近500例。

“只有控制住疫情,保护好千千万万的家庭,自己小家的团聚才能更有意义!”广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理组长、重症护理主力队员侯静抱着这样的信念,坚守在抗疫一线。用爱和善良铸成盔甲,让力量、温暖和信念为医护人员和患者保驾护航,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拥有善良,就拥有了最帅的盔甲”。

 

闻令而动,两度逆行
驻守医院50余天

 

 


    作为三年来两度“逆行”的医护人员,2017年,时值哺乳期的侯静主动请缨参与H7N9患者救治,在面临被感染风险时,侯静毫不退缩,10余天连续奋战,让患者得救。时隔3年,侯静推迟既定二孩计划,再次请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冲锋在抗疫一线。


    说起到一线参加抗疫,侯静表示:“本能让我第一时间就给主任发了微信。作为护士,明白这次疫情的严重性,看到不断攀升的数字,心里的挣扎不可避免,但越是此时越要克服心里的恐惧,因为职业让我选择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广安市人民医院作为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市级定点医院,承担着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的重任。自2月2日医院收治第2例危重症患者以来,侯静便再未踏出隔离病区,作为新冠肺炎危重症护理组长的她主动承担了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及统筹管理工作。她与团队共同制定护理治疗方案,从对患者的精准护理、营养支持、心理干预到院感防控、工作流程梳理等,她都亲自参与,24小时不间断驻守在医院。随着确诊患者人数高峰期的到来,三请不下火线共克时艰,日工作时长达18小时,连续坚守隔离病区50余天。

 


提灯初心,不负韶华
升华护理服务内涵

 


         工作9年,从事重症专业近7年,侯静拥有丰富的重症护理专业经验。作为护理组长,2016年、2017年先后协助医院完成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的规划、筹建及运营工作,主导完成重症强化培训,带领科室护理人员提升重症监护意识与能力,深化重症护理专科发展。


    2018年侯静赴新加坡中央医院参加学习交流,返院后,积极运用国际化护理理念,发起推广“国际化思维 本土化行动”系列护理优化项目,含多模式患者健康教育、改良锐器盒、推广轮椅“身份证”、图片式优化抢救车内物资定置标识等近十项,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医用约束带”1项。


    组织开展“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最佳证据总结”循证项目,在第二届四川省循证护理大赛中荣获三等奖,为进一步推动临床科室精细化管理、深化护理服务内涵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助推作用。


    疫情防控中,侯静结合医院实际,积极带领团队建立规范隔离病区岗前培训和管理、病人出入院、患者转运、标本采集运送等10余项制度与流程,以最迅速最科学最有效的方式扭转了突发疫情无序工作的状态。


    作为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日病例讨论成员之一,侯静每天需要进行护理情况汇报。其交班模式,打破以往“重生命体征、护理常规”的交班模式,聚焦新冠肺炎诊疗重点、病情变化及阳性检查结果等,切中患者病情关键点,动态、连续呈现出患者治疗及病情走向趋势,为后续治疗方案的跟进和调整提供了及时、关键、有效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