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0年05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赵晓玲 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
本报记者 侯文瑾

    赵晓玲,中共党员,副主任护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士长,四川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委副书记,宜宾市第一批援助武汉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四川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最年长的护理人员。

    医护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主力军,护士是医院里一个庞大而又不可或缺的群体。当疫情来临,作为一位拥有30年工作经验的前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士长赵晓玲毅然决然地担任起“大家长”,作为四川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临时党委副书记,宜宾市第一批援助武汉医疗队队长,带队奔赴武汉。

 

带着经验和降压药投身火线

 

 


    行前,赵晓玲在医院党委向全院发出投入疫情阻击战的号召后,第一时间就写下请战书,1月28日赵晓玲与医疗队抵达武汉,负责援助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这是武汉市的首批定点救治医院,距华南海鲜市场不到两公里,队伍抵达时,已经收治了几百名确诊患者,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极高,防控工作压力非常大。医疗队有40名队员,是四川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人数最多的一个分队,而且年轻队员较多,作为领队的赵晓玲首要任务是稳定住大家的情绪,做好战斗打响前最后一次动员。


   “武汉抗疫,身体和精神的压力是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的,厚重的防护装具裹得人透不过气来……”回忆起当时的工作场景,赵晓玲刻骨铭心,“为了节约宝贵的防护物资,尽量避免脱换防护服,我们都不敢吃什么流质的东西,甚至还穿了尿不湿,雾气迷糊了护目镜,但是输液注射需要尽力保证一针见血,减少病人痛苦,虽然渴得头昏脑涨,但核对执行医嘱过程必须一丝不苟,万无一失,还要隔着面罩和病人交流。”这是赵晓玲所在医疗队护理人员的日常。连续20天的高压力,让赵晓玲的血压随之水涨船高,头痛加重,药也多吃上一颗,这是对她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考验。3月10日凌晨4点过,严重的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出现,赵晓玲患上膀胱炎,“缺药的情况下,我受到带队援鄂的副院长陈心足的及时关怀,服用了二队带来的药,喝足了水。我得继续战斗!”稍作缓解后,赵晓玲立刻又回到工作岗位。

 


待自己有多狠心
待患者就有多温柔

 


    疫情之下,身为医护人员,赵晓玲始终把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整个医疗队团结一心,把所有的耐心、细心都投入在照顾的每一位患者身上。“赵老师你也要注意休息……”“赵老师我睡不着觉,我很担心……”赵晓玲都会一一回复。“只有病人的情况能得到好转,心理状态得到调整最终治愈,我就觉得所做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赵晓玲所负责的13楼有一位王阿姨(化名),其丈夫因感染新冠肺炎救治无效后过世,儿子心脏做过支架手术,身体状况一直欠佳,儿媳妇的背上也在此时长了疖子,因无法去医院治疗,十分难受,一系列事件造成的焦虑将王阿姨裹挟得喘不过气来,赵晓玲得知王阿姨的情况后,立即帮王阿姨的儿媳联系了皮肤科医生,远程进行护理指导,其病情很快得到好转。出院回家后,王阿姨仍然与赵晓玲保持联系,对她更是心怀感恩和谢意。


    武汉迎来了复苏,人们想要磨灭的是这段无助、恐惧、绝望、焦虑的时光,但赵晓玲和她的同事们将成为这段记忆里唯一值得铭记的片段,白衣天使和他们的故事也将在武汉的大街小巷永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