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3年10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心脏变“胖”需防猝死
□雷妍

       以前篮球打全场,突然变得打10分钟就累得不行了;以前爬五层楼不费劲,突然就变得一层都爬不动了;有些人甚至一运动就气喘、头晕,眼前发黑……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田庄教授提示,遇到这种情况,需要警惕肥厚型心肌病。

       有些人的心脏会悄悄变“胖”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父母一方患病,子女就有50 的概率会遗传相应基因。”田庄介绍,大约每500个人中,就有1人患病。该病患者的心脏往往比一般人要“胖”,这会使心室的空间变小,心脏射血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气短、头晕、心绞痛等症状。严重一点的,还会出现两眼发黑、失去意识摔倒的情况。

     “携带患病基因的人,也不是一出生就有心肌肥厚。”田庄说,大多是随着时间推移,心肌慢慢变“胖”的。“有的人儿童期就出现症状,有些人则是中年后才出现心肌肥厚,一部分人即使心肌变肥厚了,也可能不影响正常生活。”

       年轻人猝死的潜在“凶手”

       肥厚型心肌病分为梗阻性、非梗阻性等类型。“现在认为,梗阻的患者50 ~60 会出现心衰症状,非梗阻患者则有10 会发生。”田庄称,“总体来讲,20 左右的人会发生各种各样不好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衰、猝死还有心律失常。”

       然而,由于认知率相对较低,很多心肌已经出现“肥厚”的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心脏已经发生了变化,一旦进行了超过心脏负荷的运动,就容易诱发心血管问题,甚至猝死。当前,肥厚型心肌病是青少年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胖”无法逆转,监测是关键

       田庄介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出现肥厚,基因突变是主要因素,无法逆转,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个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大家最为期待的就是新药的推出。从机制上来讲,靶向心肌肌球蛋白ATP酶抑制剂应该是比较有效的药物。不应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或者发生剧烈运动后的意识丧失时才来就医,我们呼吁大家把‘阵线’前移”。

       比如,当直系亲属中有人确诊肥厚型心肌病,就要积极进行筛查。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明确是否携带突变基因。如果携带,就要积极定期监测心脏情况,尽量不要做剧烈的,甚至是竞技性的体育运动。“由于很多人患病而不自知,也建议大家在做竞技体育运动之前,做个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排除心脏异常。”

       护心“神药”,真没必要用

       心脏是一个重要的脏器,它的损伤是不可逆的,不能等到有了疾病之后再去重视它。田庄强调,希望大家每年要去查一查血压、血糖、血脂。如果有问题,积极配合医生,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减重等,遵医嘱用药,就能有效预防心梗、心衰等心血管恶性事件。

     “临床中,很多人问我,有没有一些药物是专门保护心脏的。”田庄说,实际上,我们可以正常吃饭、心脏健康的情况下,没必要专门去“补”。要保护心脏,早期发现和去除可能损伤它的因素,才是大多数人更需要做的事。(据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