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5版(2020年04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医院建筑与医院文化
黄雄(副院长)

 建筑最初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功能任务,或遮风挡雨,或供人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开始承载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精神。医院建筑属于公共建筑的一种,除了提供场所供人们就医养病,也是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广义的医院文化泛指医院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创造的特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分为医院硬文化和医院软文化两大方面,这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医院硬文化是医院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软文化又通过诸如医院建筑这样的硬文化表现出来,来展示和传承,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医院的每一个人,包括医生和患者。


    目前我国医院建筑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医院建筑清一色的高层、密集,在外观上缺乏个性;第二,没有深层次的内涵,文化表达不够;第三,对患者全方位的需求理解欠缺,人文关怀有待加强;第四,过度追求成本控制,存在急功近利之嫌;第五,建筑没有精神灵魂,导致生命力不强。


    医院建筑承载着生命,与性命息息相关,因此具有重要性、复杂性、专业性、特殊性和公益性,所以医院建筑需要把握很多原则,如:人流畅通原则、物流畅通原则、流程最短原则、资源共享原则,等等。但是由于大家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现在医院建筑缺乏内涵和生命,其根本原因是认识水平不够,认为受经济条件约束,没有条件重视文化表达,也就出现了国内大医院司空见惯的现象:到处人满为患,给患者的感受永远是冰冷空洞。


    我们可以向宗教建筑学习,得到启发。看看寺庙,有什么特点:具有特征性、统一性和文化性,是一个真正的拥有灵魂的建筑。由于具备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能够吸引人们的思想在此聚集,故而能够不断传承,经受得起历史的检验,拥有很长的生命力。它们的建筑风格统一,里面的人们穿着统一,甚至语言统一,行为统一,因此历经几千年,仍然兴旺发达,香火不断。


    “道德经”上讲“善建者不拔”。有文化的建筑才是有生命力的,有文化的医院建筑才是有原动力的,医院的标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医院,这是国内公认的“红十字”;第二层,叫某某医院,通过命名或者LOGO进行区分;第三层,具有某种价值取向的医院,可以在建筑的方方面面进行立体表达。医院建筑中展现文化较集中的地方是:文化墙、人物塑像、院史馆。文化墙是医院文化高度提炼表达的地方,它投入小,内容高度浓缩,可操作性强,值得提倡。人物塑像,作为医院的景点,在不知不觉中讲述着医院人的故事,传达着医院的正能量。而院史馆运用实物、文字、图片等方式把医院创建以来最能够感动人的人物、故事用光、声、电等现代手段表现出来,供后人继承和发扬。


    当然,体现医院文化不会只局限在这些传统的表达方式上,在室内设计上,如医院开放的挂号收费窗口,就拉近了医院与患者的距离;洗手间里高矮不同的洗手台、高矮不同的马桶、病人残疾人的扶手,就像一双关怀的手,为患者提供最便捷的服务;美观的户外休闲区,让养病的患者心情好几分、病情好几分,这些是医院文化的具体体现。在国外,医院常常建在公园旁,与公园的建筑和谐地统一到一起,医病更是养生,这体现了整个国家对医疗、对民生的重视,体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社会文化和城市布局。


    医院应该理解并且认识人类需求的多元化和层次化,包括感官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严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医院建筑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医务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建立在病人的需求上,好的医疗建筑应该充分考虑医务工作者的行医行为、患者的求医行为,才能使医院建筑拥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