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3版(2020年04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的管理与监测新思路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郎颖

在各种环境温度下,人体各部位的温度不完全一致,日常监测的人体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体表温度,受外环境的影响差异较大。临床医学中的体温指的是体核温度,就是机体核心部位的平均温度。体核温度相对固定但不易测量,通常用直肠、口腔、鼻咽部的温度来代表体核温度。


    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是相对恒定的,是因为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反应过程在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及温度感受器的调控下取得了动态平衡。围手术期患者由于受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低体温。

 


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原因

 


    1.环境改变或手术导致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致体温降低。


    2.手术麻醉后,全麻药物抑制了体温调节中枢,血管收缩温度阈值降低,外周血管扩张,散热增加致体温降低。


    3.麻醉后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也消除了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4.手术中中体腔暴露、输注冷的液体或血制品、手术持续时间过长、血液和体液丢失等也会导致低体温的发生。


    然而体温是生命的重要指征,体温的维持对人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体温的正常值为36.2~37.2 ℃;体核温度为机体深部的温度,较为恒定,一般以直肠温度为代表,正常值为36.5~37.5 ℃。低体温是指体核温度在35℃ 以下。体温过低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降低,低于34℃可出现意识丧失,低于30℃可致神经反射消失,围手术期低体温还可致循环功能障碍、麻醉苏醒延迟、出凝血时间延长、组织修复功能降低等。

 


避免患者低体温的措施

 


    1.控制室温在22~25℃,湿度在40%~60%,用棉被等遮盖非手术区域,减少暴露。


    2.术前就要监测体温,患者术前体温<36℃时应尽快实施主动加温。目前手术室常用的主动加温设备是充气加温仪,温度设定为34~38℃向充气式保温毯里吹热风,是较稳定、有效的加温方法。


    3.手术部位粘贴皮肤专用的切口保护膜,可有效避免冲洗液浸湿手术布类。


    4.手术后在转运过程中加盖棉被保温,病房提前将室内温度调整到25℃左右,并维持到患者康复。


    为了准确的监控患者整个围手术期的体温,现在部分医院是给患者配置可穿戴式无线体温传感器,在围术期全程(确定手术开始——出院)通过医用胶贴佩戴在患者腋下。在病房时,体温实时显示在 “中央体温持续监测系统(采集每一个病床患者体温,实时集中显示在护士站)”;在手术室、复苏室、ICU时,体温实时无线显示在监护仪上, 实现“术前病房-术中麻醉-麻醉复苏-术后回到病房或ICU-出院”全过程的体温监测并保存体温大数据。以上情况需要特殊体温保护措施,连续体温监测可指导使用加温设备、提高室温、使用加温液体和冲洗水等措施综合防治术中、术后低体温。将全程的体温与用药、手术过程、麻醉过程、术后恢复中的各类事件做关联性分析,找出更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围手术期体温管理实践,建立一个指导原则,更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降低医疗费用。


    近年来随着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临床的推广,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管理已成为ERAS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避免患者术中低体温,保持围手术期患者核心体温正常,可显著减少手术相关感染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术中出血和患者麻醉苏醒时间,以及在麻醉恢复室的停留时间等。可见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防治对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十分重要,为了患者的安全,我们将探索更多适合临床的思路和方法,为广大患者的健康与舒适不断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