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0年03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织牢病毒防护网 院感防控人员当战“疫”军师
李诗敏 本报记者 侯文瑾

 如果说在一线和病毒搏斗的医务人员是战士,那么院感防控人员就是为他们织牢病毒防护网的军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感部部长郭华就是这个行列中的一员。

 

未雨绸缪
赢得疫情防控先机

 

 


    郭华是肾内科医生出身,做医生时,对院感的理解仅停留在各种表格上。到2009年,工作岗位调至院感部,她才发现自己对这项工作的认知缺失。真实的院感工作与医院各个科室息息相关,行业内的总结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


   “每一个环节都跟自己的工作相关,感觉压力很大。”为了能够真正弄懂院感工作的内涵,郭华不仅通过各种途径自学知识,更是跑到各家医院实地“取经”。之后创建了独具一格的医院感染管理系统,还率先在全市开展了医院感染的风险识别与风险管理。从院感“小白”到被同行认可的院感专家,是十年磨一剑的奋斗。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出于专业的敏锐性和职业的责任感,郭华于1月16日就带领科室人员投身到流程设置与防控工作中。当日,院感部即联合检验科、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发热门诊及门诊预检分诊处人员组队,开展接诊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演练工作。同时,启动了发热门诊、急诊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的防护用品督查与指导,优化工作流程,建立防护屏障,为疫情防控和病人救治赢得了先机。

 


以院为家 
打造点线结合防毒网

 


    1月18日开始,郭华就把“家”搬到了办公室。对于这个决定,爱人一点不感觉奇怪,二话不说就接过了照顾家庭的担子,让她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清晨五六点一睁眼,郭华就已经进入了“战斗状态”,第一时间关注全国各地疫情趋势并建立分布图,以分析流行的不同特点,从而结合本地特点建立风险分层防控举措。而后,是从白天到深夜的奔波:到各个科室“查漏补缺”、到每个点位“添砖加瓦”、帮部门“牵线搭桥”、为患者会诊支招……其间,还有各种接不完的咨询电话,问题甚至琐碎到医疗队的物品桶应该往哪儿放。面对一天可能高达百余个的咨询电话,她总是耐心细致地去解答,“用得到印证的答案去解决疑问,是对一线医务人员的有效保护,能够帮助他们更为安心地投入战‘疫’工作。”


    疫情防控期间,郭华牵头梳理制定了19个适宜于医院特点的防疫新规,内容细化到院内各类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外出情况排查、患者防护与隔离、家属筛查与监测等方方面面。点和线的穿插交织形成了院感防护的面,加上应急管理过程中多元思维同步化的防控,最终形成了一张覆盖全院的病毒防护网。

 


先锋力量
确保疫情防控同质化

 


    除了提升本院在疫情防控中的能力之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作为市级公立医院的“排头兵”,也在同步助力医联体医院及周边基层医疗机构防控工作的同质化进程。身为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专家组成员、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专家组副组长、成都市院感质控中心主任,在过去的30多天时间里,郭华犹如一枚高速旋转的陀螺,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需要她的防控第一线,先后到金堂、龙泉、邛崃、蒲江、双流、温江、都江堰等22个区(市)县的基层医院展开了近百次的经验分享和培训。同时,根据新冠肺炎最新指南,结合当地医院实际情况,帮助制定了适宜的应急病房布局流程与院感防控管理流程。充分发挥着党员的先锋力量,带动防控关口的前移,确保疫情防控的同质化。


    扎实的院感防控工作,犹如为参与病毒抗击的一线医务人员穿上了一件量身打造的防毒盔甲。看得见的是防护成效,看不见的是隐形付出。高强度的工作之下,郭华每天的平均休息时间仅4~5个小时,好好地睡上一觉是她的新年愿望,但至今未能实现。“累肯定是很累,但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而且由衷地为自己的职业自豪。”郭华说,作为医务工作者,能够为城市的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从中获取的成就感无以言表。她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必将越过荆棘走向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