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9版(2020年02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中心——
用数据战“疫”的“逆行人”
文/图 成都市卫计宣教中心 范月秋 毛一冰

在成都市疾控中心,有这么一群人,连续每日工作超过13小时,电话24小时在线,在应急指挥中心的办公大厅里熬着夜,用毕生所学,拼尽全力,让你看见清晨之后铺洒在大地上的光……

 

曾经的抗击“非典”卫士
如今的战“疫”巾帼英雄

 

庹晓莉是成都市疾控中心应急与业务管理办公室的主任,同时也担任着此次新冠肺炎防控综合协调组的组长。作为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庹晓莉在2003年就已经在“非典”的战“疫”上施展了拳脚。

“那时候我在流行病防治科,当时的指挥部就设置在我们科室,科室里面12个人都是女的,所以那会报道我们是‘抗击非典12卫士’”。


“这次我们应急指挥中心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分析、输出,是指挥调度、疫情研判的关键环节。”庹晓莉说,疾控部门是控制疫情的关键环节,他们要追踪每一个病例,把感染者送进医院,把密切接触者一个一个的找出来进行隔离。


管理好密切接触者是防控第二波疫情高峰的关键,怎么能够快速找到密切接触者,如何减少人群感染的风险,是摆在应急指挥中心的一道紧急的难题。“我们的团队集思广益,仅仅用时三天时间便开发了密切接触者信息管理平台,将所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密切接触者纳入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分级分类管理,密切追踪,尽全力做到管理到位,一个不漏。最后所有的密切接触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是转为确诊病例还是解除隔离,每一个都尽在掌握。”

 

喜极而泣 只为确诊病例“0”新增

 

张双是成都市疾控中心应急办的副科长,原本在大邑县下基层的她,在1月中下旬被疾控中心紧急召回,以5个人为一个小组,轮班负责统计、分析、研判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数据信息工作。连续20多天,他们每天8点上班,凌晨下班,一天两次上报全市最新统计出来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相关数据。


和数据打交道的张双却是一个很感性的妹子。在得知2月16日成都市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那一刻,张双哭了。


那天张双的爱人打电话告诉她,5岁的小女儿在家摔了一跤,到医院缝了3针。张双把眼泪憋了回去,继续埋头工作,次日凌晨0点,当最后一刻确认了数据后,张双再也忍不住了,“我心里是很委屈,娃娃生病了也不能陪,但是看到成都没有新增的确诊病例了,实在是太高兴了。” 张双信心十足,在大家共同的不懈努力下,一定能够早日打赢疫情防控的狙击战。到那时,她说要好好回去陪陪家人。

 

哪里有需要 他就在哪里

 

SARS、禽流感、“5·12”、全国首例甲型H1N1流感疫情、“4·20芦山地震”……这十几年,公众所知道的、不知道的公共卫生应急突发事件,王成都在“战斗”中,哪里有需要,他就在哪里。


“我们在这个岗位上,早就没有早晚、假期的概念了。”作为一名老疾控人,王成说出了他最真实的感受。2001年王成参加工作,现为成都市疾控中心办公室主任。在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指挥中心,王成扮演着各方面统筹协调的角色,包括了综合组织协调调度各应急小组,收集、整理、分析、呈报各类疫情信息,参与培训基层,协调联动区市县疾控中心、相关部门处理四面八方来的紧急文件……


“中心所有人的工作情况和个人家庭情况我都了解,因为要给他们布置安排工作,要协调安排好。”王成说,个人工作干好是基础,集体工作干好就能汇聚一股强大的力量,取得防控疫情的最终胜利。

 

疾控新生代 斗志昂扬

 

涂芷菡和李越算是成都市疾控中心的新生代,她俩2019年12月才来到疾控中心,工作不到一个月,就上了前线。卫生毒理学专业的涂芷菡跟着流行病学调查组组长岳勇一起去了3次流调现场。“我一次都没有害怕过,因为有岳组长在,他会教我该怎么防护,要提哪些问题……” 涂芷菡声音细细柔柔的,是个“软妹子”。如今她从流调组抽调到应急指挥中心做一些后台数据方面的统计工作,“领导安排我在哪个岗位,我就在哪里,尽力做好手头的事情,跟着前辈们学习,也就是我能够为抗击疫情所做的吧。”涂芷菡说。


应急指挥中心的另外一名信息员李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她,也很荣幸能在第一时间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我们每天等实验室的信息出来后,就要马上把病例信息录入平台中,确保指挥中心‘最强大脑’的高速有序运转,为上级部门制定疫情防控的决策和政策提供科学、及时、准确的支持。”透过口罩都能看见李越如阳光般的笑脸,在高强度、高压力下,她还能够保有专业与责任所带来的自信和微笑,这是老一辈疾控人在她们身上所留下的印记,这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