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5版(2020年02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疾控战士 “我们最希望检测结果都是阴性”
本报记者 侯文瑾

 2月1日,经过多方筹集、配备防护装备,成都市青白江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自主检测工作正式启动,这让承担全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疑样本检测任务的青白江区疾控中心分子核酸检测实验室,成了距新型冠状病毒最近的地方,青白江区这群深夜都还在奋战的检验师也成了抗击疫情的第一道守门人。

 

 


凌晨3点进实验室
早晨8点才出实验室

 


    穿好工作服、防护服,戴上N95医用口罩、护目镜,再套上鞋套和医用乳胶手套……2月1日凌晨3点,青白江区疾控中心检验科副主任检验技师王小东与检验技师刘展志,走进核酸检测实验室做疑似标本与病例信息的核对,与可能含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标本“亲密接触”。


    厚实的玻璃,不仅隔绝了空气流动,也隔绝了声音传播。由于不允许带无关物品进入实验室,手机自然也不能带入,实验室内外交流用的是对讲机。早晨8点过,第一批样本检测结果“出炉”,王小东立即通过对讲机向一直在实验室外等候结果的疾控中心主任尹兴国汇报。


    每做一次检验,从实验环境准备、个人防护、核酸提取、实验扩增、结果分析到检测结束,至少需要4~6小时,这段时间不能喝水,流再多汗、再口渴,都得忍到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实验室的活是个‘体力活’。”防护服密不透风,刚刚结束两轮检测,脱掉防护服的刘展志,整个人就跟从桑拿房里出来一样。

 


通宵做检测
脸上勒出道道红印

 


   “某小区武汉返蓉家庭成员出现症状,经流调后高度怀疑感染,请立即采样检测。”2月2日晚上,青白江区疾控中心再次接到紧急任务,检验技师李小丽、陈开华立即出发采样。  


   “王小东,你今天已经做了两轮检测,晚上的检测我上,你休息一下。”检验科科长、副主任检验技师陈诚为了让大家能得到休息,开始了新的检验安排。


    “我和你一组吧,我年轻,没事儿!”已经在实验室里待了10个小时的党员刘展志主动请战。“两人一组是规定,也是为了防止检测技师在密闭的防护服里出现意外,及时被发现和帮助。毕竟密闭环境中,长达四五个小时的高强度实验对身体素质要求还是挺高的。”


    2月3日凌晨6点多,一脸疲惫的刘展志和陈诚推门走出了核酸检测实验室。由于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他们的脸上、手上勒出一道道红印,被口罩长期捂着的脸上也已浮肿泛白。根据他们及时出具的检测结果,青白江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做出了快速、科学的决策。


    疫情发生后,刘展志、陈诚和同事们每天重复着收样、检测、送样,连轴转,很累。但与身体上的疲惫相比,更让他们难过的是样本检测结果呈阳性,“我们最希望检测结果都是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