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7版(2023年09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项目”正式启动
共同守护“来自星星的孩子”
□本报记者 侯文瑾 白华宇

       孤独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识别、早期干预至关重要。9月7日上午,由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承办的“成都市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项目”宣传活动在彭州市妇幼保健院正式启动。

       向全市发出倡议

       抓住患儿康复黄金时期

       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何晓在致辞中介绍,成都市卫健委高度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工作。自2012年起,成都市开始搭建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工作体系。2016年,与市残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的通知》,开展包括孤独症在内的儿童残疾筛查。2022年,印发了《成都市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加强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监测与评估等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市工作要求,今年7月31日,印发了《成都市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工作方案(2023年版)》,健全了全市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网络,推动实现全流程干预管理,进一步提升筛查和干预效果。同时强调,市、县两级卫健部门以及相关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强化宣传、提升能力、全力推进,切实提高全社会对孤独症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推动和促进儿童孤独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共同守护“来自星星的孩子”。

       活动现场,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保健指导中心主任章岚分享了如何正确认识孤独症谱系障碍,包括其早期症状、病因、如何干预等内容。她表示,这是一种起病于3岁以前的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早期预警信号可表现为五‘不’,即‘不(少)看’‘不(少)说’‘不(少)指’‘不(少)应’‘不当’。不看即与人沟通时,无眼神交流和回应;不说表现为不主动与人说话、沟通;不指是希望得到某物时不会用手去指向物体而是将家长推至目标物体前;不应是家长唤其名不作出回应;不当则表现为使用工具或玩玩具时,做出异于常人的反应和操作,其中,一些症状可以早至12~15月龄出现。”章岚强调,家长应重视其早期症状,尽早识别孩子的异常并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就诊。

       筛查工作系统再升级

       打造“医-园-家”合作信息平台

       彭州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副主任彭丹介绍,目前,儿童孤独症的筛查包括初筛和复筛。“初筛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的服务时间和频次,为0~6岁儿童提供11次心理行为发育初筛服务。初筛时间为:1岁以内婴儿期4次,分别在3、6、8、12月龄时;1至3岁幼儿期4次,分别在18、24、30、36月龄时;学龄前期3次,分别在4、5、6岁时。筛查时应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进行评估,存在1条及以上阳性考虑初筛异常。”

       针对妇幼健康保障,成都实施三级保障体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镇卫生院为基础,县级妇幼保健院为枢纽,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为龙头,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对于初筛异常的儿童,指导家长尽快转诊至复筛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填写‘成都市高危儿童及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专案管理记录表’,按照《成都市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管理方案(2023年版)》和《成都市加强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进行转诊、追访工作。复筛时由县级0~6岁儿童残疾筛查复筛机构开展复筛服务。对于复筛异常的儿童,由复筛机构填写‘成都市妇幼保健一卡通系统’的‘成都市高危儿童及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专案管理记录表’,按照《成都市高危儿童和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管理方案(2023 年版)》进行专案管理,并按照《成都市加强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开展转诊、追访工作。同时,指导家长尽快转诊至具有儿童孤独症诊断能力的专业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断。复筛机构在积极联系转诊的同时,应及时进行健康宣教,开展个性化指导及干预,减轻或纠正儿童发育偏离。由市级0~6岁儿童残疾筛查评估机构承担儿童孤独症评估及诊断。患儿若最终确诊,干预康复训练由残联组织康复机构开展。”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保健部副主任任妍说。

       根据要求,未来全市要进一步提升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监测工作质量,让基层医疗机构、托幼园所做好孤独症儿童的管理;要进一步畅通全市转诊沟通渠道,做好疑似孤独症儿童的转诊干预工作;还要在“妇幼一卡通”的基础上,搭建好全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信息系统,做好妇幼健康信息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构建“医-园-家”合作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