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3年09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韩启德:医学能治病 态度也能治病

       医学人文,是一门医学和人文学的交叉学科。正如其名,是研究医学与人文关系及从人文观念角度出发对各种医学现象,事件进行思考,总结的学科。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教授的《医学的温度》一书中对此进行了阐述。

       中国人自古就强调,好的医生不仅要有好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德行,要把解决病人的痛苦放在首位。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代医学腾飞的岁月里,在先进医疗技术的指引下,医学所关注的“病人的痛苦”和病人实际感知到的痛苦变得割裂。

       当疾病不再是病人的主观不适,而是仪器测量的结果时,无痛可以有病,有痛未必有病,病人常常失去了自己是否有病的发言权,进而也失去了自己是否需要治疗的话语权。医生与病人的争论,也通常来源于此。

       韩启德院士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在农村当医生时经常遇到中年妇女主诉咽喉部有异物感,现代医学称作‘癔球症’,属于神经官能症,没有好的治疗办法。我耐心倾听她们的不适,探问她们诸如婆媳关系等可能不顺心的事,承认她们有病,用中医理论详细解释病情,并表现出自己能治好她们的信心。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出疏肝理气的药方,常常非常有效。有趣的是,碰到家庭贫困的病人,连中药也买不起,我就介绍一种叫‘浮麦汤’的偏方,只用农户家家都有的小麦脱粒下来的麦皮加几枚大枣熬汤喝,居然也时常见效。”

       我们常常苦恼,为什么现代医学能够为人类解决如此多病痛,却总是得不到应有的赞赏。我们也常常不解,为什么一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偏方”,却能非常神奇地解决困扰病人的“疑难杂症”。

那是因为现代医学在技术的裹挟下,已经近乎丢失了医者治病的关键秘诀:倾听和安慰。生病的人都是痛苦的,不仅是肉体上,还包括精神上的恐惧、悲伤、空虚、孤独和无奈,他们需要倾诉,需要安慰,需要温暖。仅靠医学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给患者精神上的回应,让他们感受到,在战胜疾病的旅程中,有医护的真诚相伴。

       医学的初心使命是为人类解除痛苦,而不是为人类调整“异常指标”。

       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到目前为止,医者所能做的仍然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不可逆转,医学的任务只是保护这个正常的过程。我们不能把衰老当作疾病,不能把追求长生不老作为医学的目标,不能给生命无望的病人增加无谓的痛苦,不能不考虑医学的社会效应与公平公正。

       但无论医学如何发展,我们时时不可忘记: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潘美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