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10版(2023年08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家庭用药 避开这些误区
凌海玲

       生活中,人难免会生病,尤其在季节交替,昼夜温差大时,总会出现感冒、中暑或心脑血管等疾病,很多时候都需要服药来控制病情,居家用药越来越普遍。安全用药极其重要,那么我们在家庭用药中应避开哪些误区呢?

       家庭用药之口服用药误区

       误区一:别人吃的药自己也吃

       有些人一看自己和别人得相同疾病或者症状基本一样,看到其他人服用某种抗菌药,也跟着服,但因个体差异,使用同一种药的效果不一定完全相同,甚至还会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就算是同一个人,身体状况不同,所患疾病不同,药物整体反应也各不相同。例如,盲目用抗菌药治感冒,虽说抗菌药物能够有效地杀死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但无抗病毒作用,但是感冒大多属于病毒性感染,滥用只会增加副作用,使得细菌产生耐药性,不利于康复。

       误区二:盲目追求高价药

       很多患者在就诊的时候,总是一副不差钱的样子,点名要求医生开最新的贵药,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好得更快,治疗得更彻底,但药品和其他商品类不同,不遵循“便宜没好货,好物不便宜”的道理,只要用药得当,便宜药也能药到病除,甚至在某些情况比贵药疗效更好。

       误区三:病情减轻便立即停药

       患病后非常难受,在病情较重时还能遵医嘱服药,一旦病情好转些许就立刻停药。如:某些抗菌药药效依赖于有效的血药浓度,若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但不能杀灭细菌,反而会产生耐药性,即使再次服用药物,药物疗效大打折扣。

       有些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停服,不能骤停,如:心血管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抗癫痫药,以及降血糖药物等,若贸然停药,有可能导致病情复发或恶化。

       误区四:小病用猛药

       一些患者认为要想使治疗更快,或使自身快速恢复,就成倍量服药,这种做法不但不能快速恢复,减少病痛,还可能增加其他不良反应,造成人体正常菌群紊乱以及促成细菌耐药等情况。

       误区五:根据自身的经验判断

       很多患者老是喜欢用自身过往的经验来判断,认为只要是抗菌药就可消炎,甚至为了早日痊愈,自己还会化身为医生,同时使用好几种抗菌药,但却不知道每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都不同,一旦用药不当,轻则达不到理想疗效,重则会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危害自身健康。

       误区六:盲目畏惧不良反应

       一些患者会认为药物不良反应越多,那么就说明越不安全,其实在药品说明书当中记载的药品不良反应越详细就说明对于该药研究越透彻。越是对药物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了解得越清楚,那么医生与患者在使用药物的时候越是能够注意有哪些需要规避的事项,用药时更加精准,有的放矢。不良反应发生是有一定概率的,因此在药品说明书当中所罗列的不良反应只是有可能发生,但实际发生的概率并不大。当然,患者一旦在用药之后出现不良反应的话,应及时就医,防止引发严重后果。

       误区七:偏信偏方秘方

       偏方是指一些组方简单,药味不多,易于就地取材,对于某些疾病具有特殊疗效的药剂。一些慢性病疑难病患者,盲目偏信一些偏方秘方和网络广告,盲目治疗,这种做法不仅治不了病,还会加重病情。一些江湖游医在行骗时,为了收益,刻意地夸大偏方疗效,而隐瞒其副作用,患者服用后可能造成器官损害等。

       误区八:化身医生自我诊断

       当前互联网及电商时代发展,一些患者会想方设法购买国外药品,认为国外药品更好,就给自己随意地开药,在家庭当中随意用药。尤其在网购药时要看清楚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主要成分,防止在治疗过程中盲目用药,导致有些药物成分叠加过量,引发自身不良反应。

       家庭用药之打针的误区

       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输液比口服效果更快更好,但实际并不如此,有些口服药的生物利用度却高达90 。

       使用打针以及输液等方式,不良反应通常较重,且发生率较高。尤其是输液,虽说纯度高,但仍无法避免不溶性微粒,一旦进入人体,就会造成局部循环障碍,进而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甚至会造成局部堵塞及供血不足,进而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更为严重的是异物还会从血管侵入组织,输液当中所配的药物越多,所含微粒就越多。能口服就不打针,能肌注就不要静注,若非必要,应尽量减少注射次数,同时避免多种注射剂联用,确保安全。

       因此,日常用药中,一定要避开相关误区,真正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用药。 (桂平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