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6版(2023年08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丧宠后的健康危机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与人际互动模式的改变,养宠物成为普遍的生活形态之一。宠物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被赋予一种新的角色地位。宠物每天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体验中一部分。也就是说,人和宠物的关系不再是纯粹的物质拥有关系,而是已经转化为精神上的陪伴。这种越来越亲密的关系,使得人们在宠物死亡离去那天,同样地也会面临失落和悲伤冲击。

       然而,宠物虽然给人类生命个体以陪伴,但死亡之后,往往不可能在丧葬这一形式上受到与亲人死亡一样的礼遇。宠物死亡之后,丧宠者只能抑制自己的悲伤。葬礼仪式的缺失和情感宣泄渠道的不畅造成生命主体陷入“悲伤剥夺”的状态,最终导致心身健康出现危机。当生命主体经历失落的哀伤或悲伤不被认可和认知,无法公开哀悼时,这种状态被称作“哀伤剥夺”。然而,绝大多数家庭并没有意识到丧宠的哀伤辅导的重要性,往往对死亡话题选择回避,不与失去宠物的家庭成员建立关于这个话题的叙事关系,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哀伤剥夺与健康危机

       曾接待一位自残且有购物癖的12岁女孩。在出现自残之前,女孩已在妈妈的陪伴下去了好几家心理辅导机构,孩子也服用了精神类药物一段时间,但女孩因激素导致身体肥胖,更加自卑,刚上初中不久便提出转学。父母也费尽关系,最终成功实现了女孩的转学愿望。然而,孩子去了新学校两三天之后仍然不愿意上学,并且在家里出现自残现象。经分别听取父母和孩子不同视角的故事,我们了解到父母在做网购生意,一直非常忙,而女孩从小就乖巧懂事,他们也就很放心地让她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独自放学回家。父母给她足够的零花钱,她自己买饮料和快餐作为晚餐,一直到五年级,每天似乎都很顺利,没有给父母添过任何乱。专心做生意的父母也积累了一定财富,一直将女儿引以为豪。

作为补偿和奖励,父母经常会多给些零花钱给女孩,三年级的她手上多的时候有超过3000元。而五年级的某一天,家里从小比父母陪伴自己时间还要更多的摩卡猫在小女孩面前突然死去。恐惧、悲伤、无助的女孩打电话给父母,打了好多次都没有通。半小时后,终于打通妈妈电话,但正在忙碌的妈妈只是安慰了一句,摩卡已经很老了,到了要死的年龄了,死了就死了,我们再养一只。孩子一个人陪着死去的猫直到父母深夜回到家里,在这期间,孩子跟父母要了2000元钱,买了五六杯奶茶,又疯狂地在网上买了二十几双鞋和十几套衣服。此后,父母与孩子之间在猫死亡这件事上并没有交流。父母没有意识到,她的购物癖和情绪失控就是这个时候因为家长忽视了孩子的丧宠哀伤而造成的。

       父母长期在陪伴上的缺失,以及宠物死亡之后对孩子的哀伤辅导和死亡教育上叙事交流的缺失,导致孩子的悲伤情绪被剥夺,只能通过购物来排遣内心的恐惧和悲伤,也在后来的日子里经常莫名其妙地情绪失控。然而,这种扭曲的购物心态和偶尔的情绪失控仍然没有得到父母的重视。直到上了初中之后,在新的环境里因为情绪失控而被老师批评,从此不愿意再去上学,学校也要求父母开具心理健康证明才能复学,这时父母才决定去找心理医生。到此时,父母仍没意识到女儿心身危机问题的责任多在家长身上,还一味地责怪女儿不珍惜,太作,给了她那么多,她还不满足,耽误他们挣钱做生意。于是,孩子将自己关在房间里自残,并多次提出自己死了还更好。

       生命教育和叙事赋能

       事实上,宠物死亡往往是儿童第一次被迫面对的生死冲击,孩子往往视宠物如家人,因此,失去宠物的内心伤痛不亚于失去至亲,单纯通过换新的宠物来弥补孩子的失落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回应孩子面临的困境。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回应,内心的情绪看似在那一刻已经被扼杀,但就像一种能量守恒原则,它们隐秘地集聚在内心里,会变成一种失控的情绪慢慢地分次爆发。而且,家庭对死亡这个话题的叙事关系的缺失和淡漠,孩子对生命最初的那份真诚也会在这样的家庭叙事生态中消失殆尽,对生命不再柔软,对爱也会产生质疑。而睿智的家长则会以宠物死亡为契机,思考如何帮助他们学习面对永久的失去和悲伤的情绪。

       也就是说,丧宠对刚开始认识生命和理解人生的孩子而言既是生命中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需要获得大人足够的重视并陪伴共渡的一个难关。对于女孩而言,她在父母陪伴缺失的情况下,与摩卡猫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极度依附的关系,失去摩卡的过程也是女孩安全感崩塌的过程。女孩之后的一系列心身健康危机的出现都与丧宠之后的葬礼仪式、哀伤辅导和死亡教育的缺失相关。虽然丧宠事件已经过去一年多,但如果不对这个压抑已久的情绪进行叙事调节和叙事赋能,女孩无论服用多少精神类药物都无法真正摆脱丧宠创伤,将一直将自己闭锁在当时的情绪中,爆发出更多的问题。

       在这种理念框架的指引下,叙事中心的工作人员与这个孩子一起阅读了丽塔·雷诺斯的《陪它到最后:动物的临终关怀》、英国绘本作家朱迪斯·克尔的《再见,莫格》和荷兰知名童书作家皮姆·凡·赫斯特的丧宠绘本《谢谢你陪伴我这么久》。女孩边读边哭,最终失控大哭。工作人员等待她将全部的悲伤发泄出来之后,引导她分享了失去摩卡之后的“被抽空的感觉”。工作人员为她补了一场她对摩卡猫的“追思会”,让她讲述了摩卡猫陪伴她时的点点滴滴,还让她写下自己想对摩卡猫所说的话,为摩卡猫在她家的院子里种下了一棵小树。

       在生命健康叙事语境中,丧亲者和丧宠者都需要进行死亡教育和哀伤辅导,而叙事处方是其中最有效的媒介。1938年,美国知名的童书作家玛格丽特·怀兹·布朗女士,以一群在林间嬉闹的孩子发现一只死去的鸟儿为叙事进程,创作了《小鸟的葬礼》这部绘本叙事作品。借由这个故事,布朗女士带领孩子们直视生命结束的样貌,并学习如何送别死去的生命个体。孩子们发现死去的小鸟后感到非常难过,于是决定好好与小鸟道别。孩子们在公园的林子里给小鸟挖了一个专属的洞,用暖暖的甜蕨草、叶子、花朵和泥土将小鸟安葬。他们对着小鸟的坟墓唱歌,每天给它献花,终于,他们慢慢学会遗忘。

       未成年人在上一辈人的叙事教育的滋养下,才能从宠物死亡事件中参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珍惜生命,珍惜与周围仍然在生的家人和至亲之间的陪伴和情感维系。

       事实上,许多饲养宠物的家庭里都有孤独的老人或年幼的儿童,丧宠造成的心身困境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对于生活在健康和谐的家庭叙事生态中的生命主体而言,叙事素养高的家人往往善于以宠物死亡为契机,促进家庭叙事产生更亲密的连接。生命健康叙事理念倡导更多的家庭成员和社会力量关注丧宠者的心身健康,通过生命健康叙事理念的传播,让更多的人的悲伤权力不被剥夺,让更多的宠物死亡事件可以通过为丧宠者开具叙事处方,赋予他们内在认识死亡,纾解悲伤情绪的能量,最终得以重新调整自己,走出闭锁,顺利融入和谐健康的生命叙事进程中。 (杨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