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9版(2023年08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营门口院区门诊
便民小举措 患者更舒心

     “婆婆,到这里来签到哈。”

     “取药窗口在前面,我带你过去。”

     “婆婆,坐在这稍等一下,我帮你去问问。”

       ……

       上午时段正是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营门口院区门诊的高峰期,门特诊区的引导员刘思远忙得脚不沾地。而面对众多患者,他总能看到每一个患者就诊中的“小难处”,适时面带微笑提供“微帮助”。很多患者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说:“门诊那个高高瘦瘦的引导员态度好、服务好,看病省心了不少!”“看到他,似乎阴郁的心情都好了一大半……”刘思远却说:“所有工作人员都是这样的,总想着怎么让患者看病更省心更舒心。”

       小岗位也能传递大温暖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是患者就诊时的第一站,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患者的就诊体验。刘思远于2022年8月调到门诊做导医工作,他的热情始终感染着大家。同在门特诊区的导医石晶说:“刘老师每天都是笑呵呵的,患者一看就觉得亲切。”

       医院门诊的患者百分之五十以上都是老年人,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就诊更需要帮助。刘思远格外有“眼力见儿”,往往一边帮助患者签到,一边用眼睛“扫描”着周围有没有腿脚不利索的老年人。遇到坐轮椅的,他会上前帮忙推一把;遇到站在大厅踌躇不定的,他会主动上前问一问;遇到听力不佳的,他留心帮着患者听叫号……正因为一直想着为患者多做一点,刘思远很少有机会找把椅子坐一会儿,一天下来往往是腰酸腿痛。 

       多项新举措让就医更舒心

       为了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2023年以来,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党委在门诊采取了多种措施,让群众看病更方便更舒心。面对上班族和学生族没时间就诊的难题,医院门诊在“周末”和“下班后”开启“延时服务”,提供更灵活的就诊时间。为了让患者在周末和节假日也能挂到专家号,3月起,周末专家门诊由以往每日12个诊次,增至每日18个诊次,其中包括5个特需专家门诊。5月起,节假日的专家门诊由以往的每日4个诊次增至每日10个诊次,其中包括3个特需医疗门诊。

       以前,医院的特殊门诊设于二楼,门特申请、医保结算及医保咨询窗口位于一楼,患者需上下奔波。今年5月,特殊门诊搬迁至门诊大厅一楼,患者在一楼即可完成挂号、开药、取药、门特申请、结算、医保政策咨询等所有医保相关服务。

       除了上述举措外,门诊还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做到不管患者有没有开口寻求帮助,都要问一声“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的?”门诊的病友服务中心准备了便民箱,提供助听器、针线盒等物品,把便民、惠民落实到细小处。

       门诊部主任江建慧表示:“很多人来精神专科医院可能有紧张情绪,但门诊每个‘小’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在用心、用情服务,让患者如沐春风,进而舒心放心就诊。” (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