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8版(2019年12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她在藏区“组装”出超声工作站
——记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援藏医疗队员罗瑜
曹一莎 时光

援藏医生能硬核到什么程度?在家连灯泡都是老公换,到了藏区却变身“工程师”,自己动手组装大型设备。在海拔4528米的石渠县藏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援藏医疗队超声科主治医师罗瑜,按着说明书、在机械工程师远程视频协助下,亲手组装出一个超声工作站,里程碑式建立了当地超声医学新学科。并用跟师学徒的方式、手把手教会了两名藏族年轻医师掌握彩超检查技术,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多名藏族同胞诊治,是患者的“定心丸”。


响应需求
肩负使命前去援藏

 

12月9日,像往常一样,罗瑜在石渠县藏医院,又迎来了一名71岁的藏民。经过超声检查确诊,这位高度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藏民得到了及时治疗的机会。而在几个月前,类似的患者只能跋涉140多公里到玉树州医院检查,甚至因检查不便错失治疗良机。


这些情况的改变,源于罗瑜一次勇敢的尝试,更源于依托于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市超声质量控制中心的强大支持。


今年3月初,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派出新一批援藏医疗队前往德格、石渠、雷波等地,作为援藏医疗队的一员,罗瑜被分配到了石渠县藏医院。


在罗瑜到达之前,石渠县藏医院收到了来自社会援助的先进超声设备,但苦于医院没有医生会用,这套设备暂时封存在仓库里。“这么好的设备,不能白白浪费!”石渠县藏医院院长邓珠很着急,向对口援助单位求助。
“一个萝卜一个坑,我们根据对口援助医院需求,量身制定援藏医疗队名单,让每一个医生都能发挥作用,实实在在帮助藏区。”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分管对口支援的刘述益副院长说。罗瑜正是响应石渠县藏医院急需专业超声医生的需求,肩负使命前去援藏的。

 

自行研究
“组装”出一个超声工作站

 

到达石渠县藏医院后,罗瑜去仓库一看,傻眼了:设备崭新没拆封,显示屏、面板、探头……都是单独分装的,超声系统一片空白,没有工作程序、缺乏报告模板……离能开展工作的环境还差十万八千里。“就像师傅去搞装修,却发现房子没建好,只有一堆建材。”罗瑜说,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实行精细化管理,平时工作中,大型设备都有专业的机械工程师维护,她主要负责专业医疗,对大型设备知之甚少。
片刻意外后,罗瑜马上开始行动。这个平时在家连电灯泡坏了都是老公换的女医生,自行研究设备说明书,花了一整天时间,动手把零散的设备组装成型。


设备有了,系统还是空白的。石渠县藏医院送了一台电脑到成都,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超声科帮助下,找到设备养护的机械工程师,安装了整套系统到电脑里,再将电脑送回石渠。


随后,罗瑜通过微信视频,在机械工程师的远程指导下,将纷乱如蛛网的电线各就各位,手把手将系统、设备、打印机等七零八落的仪器连接到一起,调试对接程序,亲手组装出一个超声工作站,里程碑式建立了当地超声医学新学科。

 

建科带徒
为藏医院留下超声技术人才

 

一个只有仪器的科室就像一棵没有根的树苗,是成长不了的!罗瑜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输血+造血”,扶贫又扶智,因此要建立一个规范的超声科,除了输送精密的仪器,还要打好框架,建立规章制度。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超声科作为成都市的质量控制中心、重点学科,拥有规范的科室工作制度和流程,以及先进的办科经验,因此在该院超声科主任马晓娟的帮助下,利用现有资源从科室工作流程到规章制度,不到一个月,罗瑜终于为藏医院建立了一个专业的超声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罗瑜还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的优势为藏医院进行人才培养,通过定期开展网络同步专业学习、业务讲座、操作指导以及考核的方法带徒弟。现在,带出的徒弟已经能够独立操作诊断常见疾病。
到目前为止,石渠县藏医院超声科已成功开展常规腹部超声(肝、胆、胰腺、脾脏、肾脏、输尿管、膀胱、子宫、附件);浅表器官超声(甲状腺、乳腺等)、儿科超声(肠系膜淋巴结、肠套叠等);胎儿生长发育及产妇盆腔情况监测的常规产科检查;腹部大血管超声检查等技术项目。


从没有病人检查,到零散的一两个病人,再到慕名而来络绎不绝的病人;从只愿意相信罗瑜医生,到徒弟得到老乡们的信任,能够从容自信地为病人做检查,出报告。

 

叮嘱劝说
让不愿治疗的病人康复出院

 

在一个平常不过的工作日,罗瑜所在的超声科遇到了一位特殊的病人——63岁的藏族老人白珍,因腹痛来到藏医院超声科检查,检查结果是腹腔空腔脏器穿孔,情况十分危急,如果继续发展,很有可能进展为腹膜炎,甚至休克。


于是罗瑜一方面打电话联系本院的临床医生说明情况,一方面让徒弟翻译,将病情的严重性告知家属,要求及时转入当地设备与技术相对更为先进的县医院进一步诊治。在县医院急诊CT进一步证实了罗瑜医生的超声诊断。


然而病人觉得这是一件小事,未经治疗已返回家中。罗瑜在和当地老百姓相处的短短几个月时间中,深知由于医疗和认知的差异,他们意识不到病情的严重性,于是叮嘱徒弟打电话给老人家属劝说,一个不行就打两个,两个不行就打三个,最终,在罗瑜的坚持下,家属当天下午带老人返回县医院治疗。老人现已康复出院。
援藏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援藏医生们远离家庭克服许多困难,每个援藏医生对于家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愧疚,罗瑜也不例外。“职责所在”“总得有人干”“救人是本能”“顾不了那么多”都是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就如罗瑜说的那样,“健康扶贫路,我们走得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