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何丹团队成功为一名冠心病患者植入Xin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填补院内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术空白。这是该院植入的第一例生物可吸收支架,同时也是都江堰市首例生物可吸收支架。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该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在冠脉介入无植入新技术的探索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迈入“介入无植入”的新时代,给广大心血管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介入无植入”解患者心忧
64岁的吴先生是都江堰市人民医院第一例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受益者。入院前吴先生阵发性胸部闷痛频繁发作,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LAD)中段局限性狭窄高达70 ,医生建议患者接受冠脉支架植入治疗。
但听到“支架”两个字,吴先生担心金属异物一直放在自己身体里,会给今后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了解到吴先生的顾虑和实际需求,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充分评估吴先生病情,认为患者的狭窄血管适合植入可吸收支架。在和吴先生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心血管内科主任、介入中心主任、胸痛中心技术总监何丹及其团队结合其冠脉病变具体情况,精准地将一枚Xinsorb可吸收支架植入患者前降支病变处,吴先生狭窄的血管立即恢复了血流。手术过程顺利,吴先生术后无不适,胸痛胸闷症状明显缓解。手术不仅成功治疗了吴先生的冠脉病变,改善了心肌血供,还降低了心肌梗死、猝死的相关风险。
新型支架实现“血管再造”
据了解,相比传统支架的植入,可吸收支架植入对手术医生会有更高的技术要求,对整个操作流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规范要求。此次病例植入的生物可吸收支架被誉为“冠脉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是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中大力倡导的新型高端医疗装备和创新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可避免金属植入物永久存留体内带来的远期安全性问题;二是避免金属牢笼禁锢,恢复血管舒缩功能,年轻患者远期获益更大;三是不再拘禁分支血管开口;四是发生正向重构,带来晚期管腔的获得;五是规避晚期金属支架丝断裂的风险和其不良后果;六是不会阻碍再次血运重建的选择,不影响再次治疗(再次支架植入或再次外科搭桥手术);七是可以安全进行核磁共振和CT检查;八是能解决部分患者对于金属支架存在的过敏反应;九是能解决部分患者排斥金属异物存留体内的心理障碍。
何丹介绍,心脏支架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法,金属支架植入后长期留存在体内,使得心脏血管变得僵硬,且需要长期服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新型心脏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可在完成血运重建和血管修复以后,大约三年后可自行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被完全吸收,无异物留存血管内,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得到恢复,真正实现“血管再造”,恢复血管弹性功能。
何丹提醒,冠心病作为一种慢性病,在发病后植入心脏支架虽可以拯救生命,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因为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都与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所以,必须进行规范化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积极的心态,才能真正获得一颗长久健康的心脏。
(夏文凤 都江堰市人民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