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4版(2023年06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绵竹市玉泉卫生院让家庭医生更有乡土气
穿蓝背心上门与患者交朋友
□本报记者 王丹

     “用肚子吸气呼气,左脚慢慢往上抬,抬到抬不动的位置……”6月10日一早,59岁的张孃孃就来到绵竹市玉泉镇卫生院的康复治疗室,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了一天的康复运动训练。

       今年5月21日,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当天,绵竹市首家残疾人康复示范站在绵竹市玉泉镇卫生院落户。在80平方米的运动康复室内,多功能训练器、电动站立床、四肢联动康复器、股四头肌训练器等11个大型康复设备一应俱全。

       近年来,玉泉卫生院将残疾人康复作为医院发展的重点方向,并将康复治疗充分与家庭医生团队融合,目前,医院将4名康复医生、4名康复治疗师分配到辖区内6个家庭医生团队中,依托绵竹市中医医院医疗资源,建立起联动市、镇、村三级康复体系,尽可能全方位满足患者需求。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6年多来,一方面要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为医院发展考虑周全,另一方面要让当地百姓接受家庭医生,充分了解其中的好处,为此项目负责人魏广洲和院领导想了很多办法。

     “患者对我们的医生还不够熟悉,还不够依赖,打电话回访都不知道他的家庭医生是谁,叫啥名字。”在反思了当下的工作情况后,院长周钧和魏广洲想到了一个解决瓶颈的好办法——让家庭医生更乡土气一点。

     “从现在开始,凡是需要做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患者都要通过他的家庭医生才能享受到优惠,在门诊直接挂号的,不算。”将权力下放给家庭医生,将患者与家庭医生深度捆绑,让患者对家庭医生加深信赖,产生依赖,成为真正的朋友。

      在实际工作中,卫生院还加入了许多巧思。为了拉近双方的关系,卫生院医务人员充分尊重百姓的生活习俗。周均告诉记者,在乡间,不少乡亲都忌讳白大褂到自家来,尤其是春节期间。于是,医院一改往日的白大褂,清一色换上了蓝背心,医生们一个个像志愿者一样,给患者送去健康服务和健康知识。

       考虑到一些患者行动不便,医院还在桂花村,按残疾人5级康复模式建立起了一个“共享康复站”,医院还对村医进行了专业培训,对前来康复的患者进行指导,目前,凡持残疾证者均可以免费使用站点上所有设备。对于一些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医院还推出了增值服务包,在日常治疗费用基础上进行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