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页 版面概览
往期回顾
   
当前:3版(2023年05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分泌性中耳炎的“小秘密”
陈敏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听力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6~8周,若未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则会形成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小儿和成人均可发病,儿童发病率比成人高,是常见的听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发病原因

       1.机械性阻塞,即咽鼓管口阻塞。如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鼻咽癌或淋巴组织增生、鼻咽部长期填塞等。

       2.清洁功能不良、防御功能障碍。如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咽鼓管黏膜的黏液纤毛传输系统功能障碍。腭裂病人由于腭肌无中线附着点,失去收缩功能咽鼓管不能主动开放,导致中耳负压,从而易患本病。

       3.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如中耳积液中有细菌、炎性介质、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溶酶体酶等的存在,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一种由抗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Ⅲ型变态反应)。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对中耳黏膜的损害即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

       4.轻型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部分患者分泌物中出现有细菌和病毒,提示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一种轻型或低毒性的细菌感染。

       临床症状

       1.耳痛。急性起病时可有轻微耳痛感。小儿常在夜间发作,哭闹不已,次晨耳痛减轻,一般持续1~2天,耳痛即消失。成人耳痛大都很轻,或无明显耳痛。慢性者耳痛不明显,多在继发感染或合并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急性发作时,方出现耳痛。

       2.听力减退。(1)急性发病前大多有感冒病史,以后听力逐渐下降,可伴有自听增强感。少数病人自诉听力在数小时内急剧下降,可能被误诊为“突发性耳聋”。(2)慢性病人听力水平常有波动,有时头位变动(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因积液离开蜗窗)可感觉听力改善。当积液黏稠时,听力不因变动头位而发生改变。慢性者起病隐匿,病人常说不清发病时间。(3)小儿大多表现为对别人的呼唤声不予理睬,看电视时要调大声量,学习时精神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

       3.耳鸣。一般不重,为间歇性低音调声音,如“噼啪”声及流水声。当头部运动、打哈欠或擤鼻时,耳内出现气过水声。

       4.耳闷。耳内闭塞感或闷胀感是成人病人的常见主诉之一,按压耳屏后该症状可暂时减轻。

       治疗原则

       消除中耳积液、控制感染、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首选非手术治疗3个月。(1)急性期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口服或静滴。(2)使用稀化黏素类药物以利于纤毛的排泄功能,降低咽鼓管黏膜的表面张力和咽鼓管开放的压力。(3)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做辅助治疗。(4)对于早期症状患者,主要是对其进行宣肺疏风、行气通窍的药物;对于中期症状患者,主要是对其进行理气健脾、化痰祛湿的药物;对于晚期症状患者,主要对其益肾健脾、活血通络的药物。

       2.手术治疗。(1)鼓膜穿刺术。(2)鼓膜切开术。(3)鼓膜切开置管术。

       出院后指导

       1.采用正确的擤鼻方法:以手指按压一侧鼻翼,轻轻将对侧鼻孔内分泌物擤出,不可两侧鼻孔同时用力擤。

       2.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感冒。

       3.指导患者乘飞机时,在升降期间做张口或吞咽动作,如咀嚼口香糖,幼儿可饮水,以使咽鼓管开放两端压力平衡。

       4.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应进食清淡、温软食物,勿进食坚硬、辛辣刺激性食物;洗漱时避免耳内进水,鼓膜置管者禁止游泳。

       5.帮助患者积极检查、治疗鼻咽部疾病。

       6.如出现耳闷、耳痛、听力下降等,应立即就医。观察耳内渗出液的性状、量、颜色,如渗出液为血性或脓性液,应立即就医。(绵阳耳鼻喉医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