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腰椎病作为现代人群的高发骨科问题,其治疗需遵循“分期干预、全程管理”的原则,而保守治疗作为多数患者的首选方案,在不同病程阶段有着不同的核心目标与实施策略。从疼痛剧烈、功能受限的急性期,到症状缓解、功能重建的恢复期,科学的保守治疗与全程管理不仅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更能降低复发风险,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能力。把握各阶段的治疗重点,避开盲目干预的误区,是实现颈腰椎病良好预后的关键。
颈腰椎病急性期的核心目标是“控制炎症、缓解疼痛、稳定病情”,此阶段患者常伴随明显的疼痛、肌肉痉挛,甚至出现肢体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治疗需以“制动保护、抗炎镇痛”为核心。首先,合理的制动与体位管理至关重要,需避免长时间低头、弯腰、久坐等加重脊柱负担的姿势,必要时可借助颈托、腰围等辅助器具限制脊柱活动,减少病变部位的刺激与损伤,为炎症消退创造条件。但需注意,制动并非“完全不动”,过度制动可能导致肌肉萎缩,从而影响脊柱稳定性,因此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制动时长与强度。
其次,抗炎镇痛是急性期的关键治疗环节,需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选择适宜的干预方式。药物治疗方面,常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炎症与疼痛,部分患者可配合肌肉松弛剂改善肌肉痉挛,但需严格遵照医嘱用药,避免长期服用带来的副作用。物理因子治疗也具有重要作用,如低频脉冲电疗、超声波治疗等可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而牵引治疗需谨慎使用,需根据患者脊柱病变类型、程度评估适用性,避免不当牵引加重病情。此外,此阶段需避免盲目进行按摩、推拿,尤其是暴力手法可能导致脊柱损伤加重,需在专业医师评估后,由资质合格的人员实施温和的放松手法。
进入恢复期后,治疗目标从“缓解症状”转向“功能重建、预防复发”,此阶段患者疼痛等急性症状明显减轻,但脊柱稳定性可能仍较弱,肌肉力量不足,需通过系统干预逐步恢复脊柱生理功能。核心策略之一是“针对性康复训练”,重点围绕增强颈腰部核心肌群力量、改善脊柱柔韧性与稳定性展开。训练需遵循“循序渐进、个性化”原则,初期可选择低强度的静态训练,如靠墙站立、核心肌群等长收缩训练,逐步过渡到动态训练,如腰背肌力量训练、颈椎保健操等,通过增强肌肉对脊柱的支撑作用,减少脊柱受力负担。同时,需注意纠正不良姿势,通过姿势训练与日常习惯调整,建立符合脊柱生理曲度的坐姿、站姿与睡姿,避免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从源头减少脊柱损伤风险。
物理治疗在恢复期可进一步调整方案,以“促进修复、改善功能”为重点。例如,热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手法治疗可调整脊柱关节位置,改善关节活动度,但需结合患者恢复情况控制力度与频率;康复器械辅助训练,如平衡训练仪、核心肌群训练器等,可帮助患者更精准地进行功能锻炼,提升训练效果。此外,恢复期还需重视“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体重以减少脊柱负荷,选择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床垫,避免搬运重物或剧烈运动,同时注意颈腰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诱发肌肉痉挛。
颈腰椎病保守治疗的全程管理需注重“分期衔接、长期坚持”,急性期治疗为恢复期打下基础,恢复期干预则决定长期预后,二者不可割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定期复诊,由医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自行增减治疗措施或过早恢复高强度运动。同时,需建立“预防优先”的认知,即使症状完全缓解,也需长期坚持良好的姿势习惯与康复训练,定期进行脊柱健康维护,降低病情复发概率。
总之,颈腰椎病保守治疗并非单一的短期干预,而是涵盖急性期控制、恢复期重建的系统工程。只有精准把握各阶段的治疗重点,结合科学的干预手段与长期的健康管理,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恢复脊柱功能,让患者摆脱颈腰椎病的困扰,回归健康的生活状态。〔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深圳市坪山区中医院)筋伤科〕